【小学亲子课程】第十五课 播种好奇,收获成长
【养育成长课·三自·学习自学·爱学习】(B)
【小学亲子课程】第十五课 播种好奇,收获成长
一、课程主题
“小探索家行动:学习是生命的魔法”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家庭-校园-自然”三场景联动,将学习与生命成长具象化为可触摸的趣味实践。
二、场景设计
家庭实验室 × 校园植物角 × 社区图书馆
- 家庭实验室:厨房变科学站(如豆芽生长实验),理解学习与生命的关系;
- 校园植物角:观察班级责任田的植物生长周期,感知知识对生命的养护;
- 社区图书馆:参与“童书换绿植”活动,体验知识传递与生命关怀的联结。
三、知识链接(2025新课标适配)
学科 |
知识融合点(紧扣“生命与学习”) |
语文 |
三年级课文《一粒种子的旅行》拓展阅读 |
数学 |
测量植物生长数据制作折线图(厘米/天) |
科学 |
三年级“植物的身体”单元实践强化 |
道德与法治 |
四年级“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社会责任启蒙 |
英语 |
学习种子生长相关词汇(seedling, photosynthesis) |
四、课程内容
【亲子目标】
4. 认知目标:理解“学习是照顾生命的工具”(如知道浇水时间=学习植物知识);
5. 能力目标:掌握观察记录、简单实验、成果展示三项自学基础技能;
6. 情感目标:建立“家庭学习共同体”意识,体会三代共学的温暖价值。
【亲子过程】
1. 自主体验:“生命侦探”任务卡
- 家庭实验室:用透明杯培育绿豆芽,每日拍照+文字记录(第__天长出根须/叶子);
- 校园植物角:认领一株凤仙花,制作《我的植物身份证》(需查资料写养护要点);
- 社区图书馆:寻找3本与“生命成长”相关的绘本(如《小种子》《树真好》)。
2. 合作探究:“学习魔法辩论赛”
- 议题设计:
- 低年级组:先给植物浇水再查资料,还是先查资料再浇水?
- 高年级组:手机查资料快,但爷爷奶奶的种菜经验还有用吗?
- 角色分工:孩子担任裁判长,父母为“科技派”,祖辈为“经验派”。
3. 实践拓展:“知识守护生命”行动
- 立言:创作家庭学习口号(如“每天学一点,生命更安全”);
- 立行:用旧T恤制作布质书套,书套上绘制保护动植物的警示画。
五、亲子作业
1. 研学卡(批判性思维)
- 我的豆芽在______天时停止生长,可能因为______,下次我会______;
- 如果凤仙花突然枯萎,需要查______书/问______人/用______工具找原因;
- 图书馆阿姨说保护书本也是尊重生命,因为______。
2. 探究卡(深刻性思维)
- ( )爷爷不用温度计也能种好菜,说明不需要学习科学知识;
- ( )给流浪猫喂食前应该先查资料了解猫能吃什么;
- ( )旧书上的涂鸦是另一种生命故事。
3. 实践卡(逻辑性思维)
- 数据行动:统计全家一周阅读时长,换算成“知识能量值”(1小时=1颗种子);
- 创意实验:用不同液体(盐水/糖水/清水)浇花,5天后对比效果并画实验报告;
- 代际访谈:问祖辈“小时候怎么学习照顾动植物”,用四格漫画记录。
六、课程实施要点(2025年3月12日节点化)
【课前准备】
角色 |
核心任务 |
父母 |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采购绿豆、凤仙花种,准备观察记录本 |
孩子 |
收集5种不同树叶制作“自然书签”用于图书馆活动 |
祖辈 |
准备老式农耕工具照片(如木水车)用于经验分享 |
【课中引导】
父母教练行动指南
- 思维引导:在豆芽实验中提问“根为什么向下长?叶子为什么向上长?”触发探究;
- 行动示范:教孩子用“放大镜+手机微距”双工具观察植物细节。
孩子小教师行为标准
- “我要学”:主动演示如何用“形色”APP识别校园植物;
- “要学我”:用植物生长日记本教祖辈做表情包式记录(🌱+文字)。
【课后固化】
家庭成长机制
27. 生命学习墙:张贴植物观察图、辩论赛照片、实践卡成果,每季度更新;
28. 三代学习日: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祖辈教传统技能,父母教现代工具,孩子教创意表达;
29. 社区联动计划:将“布质书套”捐赠给社区图书馆,成立“小园丁护书队”。
课程设计亮点
“具身认知三阶梯”模型:
- 身体参与(种豆芽/做书套)→ 情感共鸣(祖辈故事/植物死亡焦虑)→ 社会价值(社区捐赠);
- 通过“学习-养护-分享”链条,让小学生理解自学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对生命的温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