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版】第三课 生命守护者联盟
【养育成长课·三生·生命质量·尊重生命】(B)
【小学版亲子课程】第三课 生命守护者联盟
一、学段
小学(6-12岁,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
二、场景选择
社区自然观察角+家庭阳台生态站
- 契合点:社区自然角(如小池塘、昆虫旅馆)提供微型生态观察场景,家庭阳台可实践简易生态实验;
- 心理适配:满足小学生对“秘密基地”的探索兴趣,通过角色扮演激发责任感。
三、课程参与人员
三代协作共学
- 祖辈:传授传统自然观察法(如蚂蚁搬家测天气);
- 父母:引导科学记录与数据分析;
- 孩子:担任“生态小侦探”主导行动。
四、知识链接
五、课程内容设计
【亲子目标】
6. 通过观察社区微生态,理解“生命网”相互依存关系;
7. 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科学探究流程;
8. 设计家庭-社区联动的生命守护方案,培养系统性责任感;
9. 通过祖辈口述自然故事,传承生态智慧。
【亲子过程】
1. 自主体验:生态探秘三部曲
- 活动一:微观世界大发现
- 任务卡:
①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松土痕迹,测量土壤硬度变化;
② 记录蒲公英种子传播距离与风向关系;
③ 对比阴/阳面苔藓生长密度,绘制“微环境地图”。 - 认知工具:祖辈教授“竹筒听虫鸣”传统观察法。
- 活动二:生命剧场
- 角色扮演:
- 蜜蜂 vs 花朵(授粉互助);
- 瓢虫 vs 蚜虫(捕食关系);
- 即兴台词:孩子为角色设计对话,如“小花说:谢谢你带来花粉!”。
2. 合作探究:生态危机救援队
- 模拟情境:
1. 初级任务:蜗牛因干旱缩入壳内,设计保湿方案;
2. 进阶任务:外来植物侵占本土野花生存空间,制定清理计划;
3. 终极挑战:社区施工危及鸟巢,起草保护倡议书。
- 工具包:
- 科学组:温湿度计、土壤检测试纸;
- 人文组:采访社区居民的录音笔;
- 艺术组:绘制“生命保护宣传海报”。
3. 实践拓展:家庭生命驿站
- 三级行动体系:
- 技术赋能:使用“形色”APP识别植物,建立社区物种档案库。
【亲子作业】
1. 研学卡(批判性思维·异质问题)
16. 干旱时蜗牛缩壳是______行为,我们可以用______帮助它。(答案维度:自我保护/喷水保湿)
17. 清除外来植物时需保留______,因为______。(提示:本土植物种子库/生态恢复基础)
18. 施工队同意暂缓拆巢是因为我们提出了______等三种替代方案。(示例:移巢技术/工期调整/补偿种植)
2. 探究卡(深刻性思维·同质问题)
19. 所有昆虫都是害虫,应该消灭。( )(辨析益虫与害虫)
20. 植物在夜晚会停止生长。( )(月光下光合作用探讨)
21. 祖辈的“看云识天气”不如天气预报准确。( )(传统经验科学价值)
3. 实践卡(逻辑性思维·复杂问题)
22. 对比实验:自制堆肥箱 vs 垃圾填埋对土壤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统计社区垃圾桶分类错误率,设计改进方案;
24. 创意设计:将祖辈的“稻草人”升级为太阳能驱鸟器。
六、课程实施要点
【课前准备】
- 安全预案:防刺手套、急救冰袋、安全观察距离标识;
- 工具包:便携显微镜、昆虫观察盒、生态记录本;
- 知识储备:预习三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
【课中执行】
- 父母角色:
1. 在角色扮演中引入“思维导图”梳理关系;
2. 实验环节示范“五感观察法”;
3. 用“假如你是…”提问法培养共情能力。
- 孩子角色:
1. 担任“生态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2. 设计“生命密码”闯关游戏考家长;
3. 主导“社区生态危机应对演练”。
【课后巩固】
- 家庭行动:
- 每周“生态圆桌会”分享新发现;
- 创建《生命奇迹手账》记录观察与行动;
- 社区延伸:
- 联合物业设立“小生命急救站”;
- 在社区公告栏连载《生态小侦探日记》。
七、评估工具
- 三维成长树:
- 勋章体系:颁发“自然观察家”“生态发明家”“生命代言人”电子勋章。
课程设计核心理念:通过“放大镜下的微观探索”与“社区尺度的行动实践”,让小学生在具象体验与抽象思考的交织中,构建对生命价值的立体认知,实现从“好奇观察者”到“责任行动者”的成长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