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子课程】第二十三课 萌宝友爱,共筑同学情
【养育成长课·三观·世界观·爱同学】(A)
【幼儿园亲子课程】第二十三课 萌宝友爱,共筑同学情
一、场景选择
选择幼儿园的教室和户外操场作为课程场景。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对熟悉的环境更有安全感和亲近感。教室是孩子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有很多与同学互动的回忆;操场则是孩子们进行游戏和活动的场所,能充分展现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的场景便于开展各种活动,符合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和喜欢游戏、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知识链接
健康与社会:结合幼儿园健康与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引导孩子了解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语言:运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学习儿歌、故事中的相关内容,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科学:通过观察和探索,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特征,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艺术: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表现自己对同学的喜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亲子目标
1.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感受在与同学相处中“爱同学”的重要性,培养孩子友善、有爱心的处事态度。
2.通过亲子活动,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孩子与同学、家人的良好互动。
3.加强三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陪伴,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亲子过程
1.自主体验(20分钟)
• 活动一:教室回忆之旅
• 父母、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走进教室,让孩子回忆在教室里和同学发生的开心事情。
• 孩子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当时的场景,如“我和小明一起玩积木,搭了一个大房子”。
• 引导孩子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玩具、图书等,回忆和同学一起使用这些物品的情景,运用健康与社会知识,告诉孩子要和同学一起分享。
• 活动二:操场欢乐时光
• 来到户外操场,观察同学们在操场上的游戏和活动。
• 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同学的游戏,如跑步、跳绳等。
• 观察同学间的互动,如互相帮助、一起玩耍等,运用语言知识,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看到的情景,如“小红摔倒了,小刚把她扶起来了”。
2. 合作探究(20分钟)
• 活动一:同学相处讨论
• 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和同学相处时应该怎么做。
• 运用语言知识,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要和同学一起分享玩具”。
• 引导孩子思考同学间不友好的行为,如争抢玩具、推人等,让孩子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正确,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 活动二:代际经验分享
• 爷爷奶奶分享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相处的故事,如一起做游戏、互相照顾等。
• 父母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补充和同学相处的要点,如要尊重同学的想法、学会倾听等。
• 孩子认真倾听,学习长辈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幼儿园和同学相处的趣事,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实践拓展(20分钟)
• 活动一:我是小帮手
• 孩子和家人一起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的玩具和图书。
• 运用动手能力,孩子尝试将玩具分类摆放,父母在旁边指导正确的方法。
• 鼓励孩子在整理过程中与同学合作,如一起搬箱子、一起摆放图书等,增强孩子与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 活动二:爱心卡片制作
• 为孩子准备彩色纸张、彩笔等材料,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制作爱心卡片送给同学。
• 孩子运用艺术知识,发挥想象力,在卡片上画上自己和同学的画像、喜欢的图案等。
• 用简单的语言在卡片上写下对同学的祝福,如“我喜欢你,我们一起做朋友”,然后将卡片送给同学,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关心。
(三)亲子作业
1. 体验卡
• 在教室回忆里,我和______同学一起做了______,我觉得很______。
• 在操场观察中,我看到______同学帮助了______同学,我也要______。
• 我知道和同学相处要______,不能______。
2. 探究卡
• ( )可以抢同学的玩具。
• ( )要和同学一起分享好吃的。
• ( )和同学吵架后就不理他了。
3. 实践卡
• 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画一幅和同学一起玩耍的画,并讲给家人听。
• 明天上幼儿园,给同学一个小拥抱,表达你的友好。
• 本周内,帮助同学做一件小事,如帮他拿水杯等。
六、亲子要求
(一)课前
1.父母
• 提前与孩子沟通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让孩子对活动充满期待。
• 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 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彩色纸张、彩笔、小贴纸等。
•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孩子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不推挤同学,不做危险的动作。
2.孩子
• 了解活动的大致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 穿着舒适、便于活动的衣服和鞋子。
(二)课中
1.父母
自主体验环节
• 思维引导:在孩子回忆和观察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如“你和同学一起玩积木的时候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呢?”“你觉得小红扶小刚起来,小刚心里会怎么想?”等。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行动辅导: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回忆和观察,但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提醒孩子遵守教室和操场的规则。
合作探究环节
• 思维引导:在讨论和经验分享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思考不同的观点,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当孩子提出一种和同学相处的方法时,引导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和不足。
• 行动辅导:组织好讨论的秩序,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发言。当孩子的想法比较幼稚或不合理时,不要直接否定,而是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其他可能性。
实践拓展环节
• 思维引导:在孩子帮助整理和制作卡片时,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如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整理玩具、设计独特的卡片图案。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对同学的爱,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行动辅导:与孩子密切合作,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特点合理分配任务。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但不要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2.孩子
自主体验环节
• “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回忆和观察,认真听家人的讲解,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情景。
• “要学我”:把自己的回忆和发现分享给家人,比如“我和小美一起画画,她画的小花可漂亮啦”,通过分享加深自己的印象,也让家人感受到自己在幼儿园的快乐。
合作探究环节
•“我要学”:认真倾听家人的讨论和经验分享,积极思考如何和同学友好相处,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要学我”:向家人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比如“我觉得和同学一起玩游戏的时候要轮流来,这样大家都能玩到”,让家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习家人更好的建议。
实践拓展环节
•“我要学”:主动参与整理和制作卡片的活动,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在家人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要学我”:向家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我把玩具都整理好啦,还做了一张好看的卡片”,通过展示获得家人的肯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课后
1.父母
• 和孩子一起回顾课程中的活动内容,通过唱儿歌、讲故事的方式强化孩子对“爱同学”的认识。例如,唱一首关于团结友爱的儿歌,或者讲一个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故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记忆。
• 关注孩子在幼儿园与同学的相处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做出关爱同学的行为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老师说你今天帮同学搬椅子了,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耐心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如“我们来想想,怎么和同学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 与孩子一起完成亲子作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作业要求,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孩子画和同学玩耍的画时,和孩子一起讨论画里都有谁、在做什么,鼓励孩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画面。
• 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心和爱护同学,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同学互动的机会,如组织小型的同学聚会、一起参加户外活动等。同时,持续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巩固孩子“爱同学”的意识和行为。
2.孩子
• 把自己制作的爱心卡片和画的画展示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经常看看,回忆在课程中与家人、同学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强化对“爱同学”的美好感受。
• 在幼儿园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一起玩耍,按照亲子作业中的要求,给同学拥抱、帮助同学做小事等,将“爱同学”的行动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 向其他小朋友宣传“爱同学”的理念,邀请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友好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幼儿园环境。可以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和同学相处的方法。
• 继续观察身边同学的行为和需求,发现同学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不断积累与同学友好相处的经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受欢迎、更有爱心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