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的指引下,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与意义,旨在全方位塑造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几种关键核心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动手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新时代,无论是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还是高等教育培育创新人才,都离不开实际操作。在中职与高职阶段,通过劳动教育赋能双优、新双高及五金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实际劳动中操作工具、完成任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从而提升自身动手能力,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职业院校的实训课程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机械制造、电子装配等操作,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水平。
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未来将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面对复杂任务和难题的场景。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技术故障、资源短缺、团队协作矛盾等各类问题,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去解决。比如在高职的产联体项目中,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任务,面对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提升等复杂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实验探索,找到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关键作用,能使学生在未来科技研发、产业升级等领域发挥重要价值。
三、社会适应能力
劳动教育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意义重大。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等活动,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学会与不同人群沟通协作。在中职和高职阶段,通过促进区域劳动教育发展,学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熟悉行业动态与职场环境,掌握职场礼仪、人际交往技巧等,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角色转变,顺利进入工作状态,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的导向下,通过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推动教育各领域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