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中/英文):《劳动教育》Labor Education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学分: 学时/ 学分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
适用专业层次:本科各专业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劳动教育》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深入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大学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必备的劳动实践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知识目标
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懂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本课程设置16课时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融入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四、学时分配表(略)
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第一章 劳动观与劳动教育观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内容。
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劳动经历与所学专业,深刻认识劳动教育观的具体内容。
素质(思政)目标:体悟总结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必要性,提升对新时代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情感认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一、劳动的内涵与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第二节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形成的必要性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根”与“魂”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生、人类与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第二章 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系统把握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的内容。
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劳动经历与所学专业,辨析劳动情怀、劳动态度、劳动情绪,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
素质(思政)目标:提升对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情怀的情感认同,树立新时代劳动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精神
一、劳动精神的概念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的四个维度
三、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
第二节 劳动情怀
一、劳动情怀的内涵
二、大学生的劳动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劳动精神的概念及基本维度,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情怀。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及劳动经历,深刻理解劳动精神,培养大医情怀;掌握新时代医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劳动情怀的培育路径。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七、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课程考核目标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二)课程考核的实施方案
1.考试课程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期末考试;二是平时过程评价。分数所占比例为:期末笔试40%;平时过程评价60%。
2.期末笔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含多选),每场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选择题(含多选)侧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平时过程评价着重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作业的完成、学习时间是否饱满等因素。
3.过程评价成绩构成
(1)平时成绩(满分20分)考勤。学生全勤计满分,如学生出现迟到、早退、事假、旷课等行为,酌情扣分。扰乱点名秩序或替他人代点出勤,上课有交头接耳、喧哗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每次酌情扣分。②课堂表现。课堂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进行作品展示等,每次酌情加分;认真完成线上作业,参与线上讨论,每次酌情加分,直至满分。
(2)实践作业(满分40分)按时完成且质量较高的给满分,未交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的,酌情扣分。通过教师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学生也能从评价中获取反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学习效果。
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前阶段,根据教学团队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以学习通为依托打造线上课程,学生根据个人节奏和理解程度观看教学视频,存在疑惑的问题学生可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进行讨论。其中,学生观看视频、参与互动的时间和次数、选择题测试结果数据由学习通在线平台自动记录。教师可根据平台记录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题则由劳动教育教研室教师开展互动讨论给予相应评价。
课中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解与发转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教师每讲解一部分内容,通过平台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发送若干测试题到学生手机,要求学生限时作答,教师根据答题情况的统计数据适当调整教学手段与内容。
课后阶段,教师不定期对教学相关内容发起课堂思考题,鼓励学生通过线上与下线相结合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探讨甚至辩论,并及时将讨论结果在课上反映给全部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课后,也可以对教学
相关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其他同学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学生提问和回答,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对相关知识点作出再讲解或多练习的教学调整。
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白咸勇、刘文卿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4年。
(二)教学参考书
1.刘向兵,《劳动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曾天山,顾建军等,《劳动教育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
3.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4.刘向兵等,《新时代劳动教育论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教学大纲执笔人:
课程负责人:
教研室负责人:
开课学院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
专业学院负责人:
2024年 7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