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商丘技师学院机电应用技术系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方向)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工作坊基地建设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旨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工业自动化领域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研讨会由机电应用技术系主任卫锋主持,他在欢迎词中表达了对各位参会嘉宾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代表商丘技师学院机电系“三协同”劳动教育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阵容强大,包括商丘技师学院机电应用系主任卫锋,商丘市文化产业指导协会执行秘书长刘敬松,商丘市文化产业指导协会副秘书长兼研学旅行文化学会会长郭高峰,商丘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劳动教研员陆春光,商丘学院商丘计算机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唐娴,河南省STEM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贵宾,河南省STEM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团成员、河南省科学教育名师刘明,河南省STEM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陈星,大诺科教研发总监田中,商丘技师学院机电应用技术系高级技师侯银海等。
研讨会伊始,机电应用系主任卫锋、高级技师侯银海及两名学生志愿者陪同嘉宾参观了机电系人工智能和工业自动化方向的实习实训场地与工作坊。机电应用技术系教学设施先进完备,拥有20个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和18个理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与一体化教学设备齐全,工作站涵盖数控车、数控铣、零件钳加工、模具加工、继电控制、照明线路、PLC技术、柔性自动化产线、光机电技术、传感器、变频器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实践环境。目前,该系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数控加工等八大专业,满足学生在机电领域不同方向的学习需求。
嘉宾们先后参观了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综合工作坊、数智控制竞赛工坊和工业自动化4.0实训工坊。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综合工作坊,嘉宾们了解到加工中心实训工坊、智能制造实训工坊、工业机器人实训工坊、激光加工实训工坊和高端制造技术中心的功能与特色;在数智控制竞赛工坊,CAD/CAM与仿真加工实训工坊、智能制造基础实训工坊、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室工坊展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的教学成果;在工业自动化4.0实训工坊,机器人实训工坊和PLC实训工坊为工业机器人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培训提供了实践平台。
参观结束后,与会人员齐聚二楼会议室。大诺科教专家介绍了公司在STEM教育研究中的成果及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应用推广情况。随后,商丘市文化产业指导协会执行秘书长刘敬松,商丘市文化产业指导协会副秘书长兼研学旅行文化学会会长郭高峰,商丘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劳动教研员陆春光、商丘学院商丘计算机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唐娴、机电系高级技师侯银海分别围绕研讨会主题发言,分享了各自在文化产业、教育研究、专业教学等领域的见解与经验。最后,河南省STEM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贵宾和机电应用系主任卫锋作总结性发言,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全面总结,明确了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方向)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工作坊基地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本次研讨会达成以下共识
1. 加强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工作坊基地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和劳动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基地建设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学生和劳动者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环境。
2. 明确基地建设目标:
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和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同时,基地也要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基地建设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持。应鼓励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师资团队。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输出。
4. 加强基地设施建设:
基地设施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满足学生和劳动者的实践需求。
设施建设应注重投入产出比,合理分配资源,确保设施的高效利用。
5. 推动产教融合: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产教融合合作,共同参与基地建设。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技术支持,学校可以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
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6. 定期开展活动:
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提高基地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劳动者参与基地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平台。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方向)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工作坊基地建设凝聚了各方智慧,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该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积极为基地建设贡献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