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学术劳育说:兵团精神特有自我劳动教育实践报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力量。长期以来,几代兵团人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使命,在兵团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边疆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10.5万官兵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此后,兵团数十万干部职工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以“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盖花园”的豪情壮志,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开荒造田,一批又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城乡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也从祖国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新疆,加入兵团这支新中国屯垦戍边大军。兵团成立68年来,几代人自觉扎根边疆、献身边疆,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了大批工矿企业,盖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切实当好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为开发建设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孕育并不断发展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是中国历代屯垦文化的继承和升华。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西汉实行“屯田定西域”以来,西域新疆屯垦史上涌现了张骞、班超、郑吉、耿恭、林则徐、左宗棠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不畏艰险、西出阳关,安边固疆、报效国家。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积淀,为兵团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的赓续和传承。“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兵团光荣的革命史源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前身部队是英雄的三五九旅和教导旅、新四旅,参加过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几代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孕育了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是几代兵团人在新中国屯垦戍边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一部兵团屯垦戍边史,就是一部甘于奉献史、一部勇于担当史。几代兵团人扎根祖国西部边疆,为着国家安宁、民族兴旺而不懈奋斗,书写了一部为国家最高利益、为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献忠诚、献青春、献终身的恢宏诗篇。兵团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边疆地区实践的生动展现,是兵团人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创伟业的价值追求,是凝聚、激励和引领兵团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不断开创新疆建设发展新局面的鲜
姓名:刘秀云
班级:学前教育22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