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空心贡面”研学劳动教育基地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传播劳动思想:通过了解空心贡面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2. 传承劳动精神: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 传习劳动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学习空心贡面的制作技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传行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5. 传颂劳动文化: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与流程
1. 任务清单一:食品安全及卫生着装及非遗物质“空心贡面”博物馆参观学习
学习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卫生着装的重要性。
参观博物馆,了解空心贡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任务清单二:和面与醒面
学习选用优质小麦面粉和食盐的配比。
实践和面技巧,体验同一方向揉捏的过程。
学习醒面的重要性和方法。
3. 任务清单三:切条与盘条
学习将面团均匀摊开并切成正方体形状。
练习将方条形捊成圆条形,并盘放在盆里,涂抹食用油以防粘条。
4. 任务清单四:上筷与搓条
学习将面搓成圆条形,缠绕在竹筷上。
实践上筷技巧,放入面槽中醒条1-2个小时。
5. 任务清单五:拉条与晾晒
学习大架拉吊、分纤、晾晒、定条的步骤。
实践垂直拉拽面条至60-80厘米长,并固定在器具上。
6. 任务清单六:拨绞与抻面
根据客户需求的长度用力截切,按需求计量包装。
7. 任务清单七:上架与甩面
学习将制作好的面条上架,通过甩面拉长。
实践每根面条细如银线,筋道可口的制作技巧。
8. 任务清单八:晾干与剪尾
学习面条晾干后进行剪尾,摘面,抬面,剪头等步骤。
完成整个制作流程,体验劳动成果。
三、教学方法
视频导入:通过播放空心贡面的制作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空心贡面的制作,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示范:教师现场示范空心贡面的制作技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
四、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空心贡面的制作技艺,还能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空心贡面”研学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本教学旨在传播劳动思想,传承劳动精神,传习劳动技能,传行劳动成果,传颂劳动文化。通过学习“空心贡面”制作工艺,让学生了解非遗物质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参观“空心贡面”博物馆,了解贡面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价值。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制作流程
1. 任务清单一:食品安全及卫生着装
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和卫生着装要求,确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遵守卫生规范。
2. 任务清单二至八:“空心贡面”制作工艺流程
详细讲解和演示贡面的和面、醒面、切条、盘条、上筷、搓条、拉条、晾晒、拨绞、抻面、上架、甩面、晾干、剪尾等制作流程,让学生了解每一道工序的细节和技巧。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空心贡面”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制作工艺。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负责完成一部分制作流程。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 成果展示:将学生制作的贡面进行展示,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让学生分享制作心得和体会。
4. 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安全卫生等方面。
2. 成果评价:对学生制作的贡面进行评价,包括外观、口感、制作工艺等方面。
3. 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相信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空心贡面”这一非遗文化,培养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