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汤阴三中(宜沟镇):60后至90后学子的艰苦岁月与文化传承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377

汤阴三中(宜沟镇):60后至90后学子的艰苦岁月与文化传承

2024-11-05 12:53·职教鲶鱼侯银海

在历史的洪流中,汤阴三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豫北大地。这所学校承载了无数60-90后学子的艰苦岁月记忆,也见证了父母、学校养育之恩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意义。

一、学校历史沿革

汤阴三中成立于1958年,初名为“汤阴县第六初级中学”。经过多次更名与迁址,最终于1979年定名为“汤阴县第三中学”。这所学校在经历了多次变革后,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二、历届领导团队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历届领导团队的辛勤付出。从张福修校长在1956年至1960年的领导,到王永兴副校长在1979年至1985年的耕耘,他们都为学校的稳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除此之外,学校历届领导团队中还有众多来自不同籍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共同为学校的繁荣与进步贡献了力量。

三、教育成果与文化传承

汤阴三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承。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为全县之冠,通过创办校办工厂、机钳、机修、电镀、组装一条龙的生产线,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大量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在文化传承方面,汤阴三中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传统文化讲座等,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四、学生记忆中的父母与学校养育之恩

对于60-90后在汤阴三中求学的学子来说,学校的记忆中充满了父母与学校的养育之恩。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学校的老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生们也深刻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与期望,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总结

汤阴三中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度过了他们艰苦而难忘的岁月。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历届领导团队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学生们的努力与拼搏。在未来的日子里,汤阴三中将继续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汤阴三中的历史、历任领导、勤工俭学、教育结构变化以及文化传承,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和搜索结果的总结:

1. 汤阴三中的历史沿革:

汤阴三中成立于1958年,最初名为“汤阴县第六初级中学”。1963年更名为“汤阴县第三初级中学”,1969年春更名为“宜沟公社中学”,1979年春恢复为“汤阴县第三中学”。1983年,学校更名为“汤阴县职业技术高中”,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第三中学”。

2. 历任领导:

张福修:1956-1960年任职,籍贯林县。

牛宝富:1961-1968年任职,籍贯鹤壁。

董学安:1969年任职,革委会主任。

葛长春、刘海全、傅在斌:

1970-1971年分别担任负责人。

韩景琦:1972-1979年任职,主任。

王永兴:1979-1985年任职,副校长,籍贯汤阴。

3. 勤工俭学:

汤阴三中的勤工俭学工作在全县领先。1970年,学校领导提出要办好学校必须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77年创建了自行车配件厂,形成完整的生产线,产品销往多个省份,年产值达20余万元,纯利润5万元,为学校提供了大量资金,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多次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4. 教育结构变化:

1983年,学校根据县委、县政府指示,改名为“汤阴县职业技术高中”,以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每年招收2个班,包括农果班和牧医班,学生100名,分别学习农学、果林和牧医专业。此外,1983-1985年,学校还举办了木工、机电修理、无线电修理、肉鸡饲养等短期培训班7期,培训学员200余人。

5. 文化传承:

汤阴三中在不同时期都秉承着艰苦朴素、勤学苦练、奋发进取、献身报国的学风。这种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良好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信息综合了您提供的内容和搜索结果,希望能够帮助您了解汤阴三中的相关历史和文化传承。

60~90后学子们记忆回眸——河南省汤阴县职业高中(原汤阴第三高中后改为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宜沟六中的开拓者1958年,郭文

宜沟六中的开拓者1958年,郭文转业回原籍汤阴,在分配工作面试时,兵役局的领导苏天明,给他们十几个复员军人拿来一张报纸,要他们每人读一篇文章,十几人里,郭文读的最顺最熟,就把他分到了教育局,不久,就派他到新成立的宜沟六中(后改为汤阴三中)任党支部书记,兼教导处主任。宜沟是他的老家,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赴任,到那地方一看,所谓的学校,只是嘴上说的,学生在借用的民房里上课,什么也没有。政府给了他320元经费,要叫他建起一所学校,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谈。然而,这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要饭娃,经过抗美援朝生死考验的他,处处充满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青春活力。他找到当时的宜沟公社书记李乃方说,我手里没钱,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求你给我批6亩地,地里要有水井,剩下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政府给的地皮没花钱,其它地方能省就省,那时的学生是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没有石灰,郭文就带着老师学生,到河床里捡光滑的鹅卵石,在河边掏窑洞,自己打煤饼,一层石头一层煤饼地装进窑里,烧出了建校用的白灰。建校要用砖,为节约运费,郭文和老师们架着车辕,一群学生拉着边套,架着大铁轱辘子的大车。到几里地外的张庄、陈庄、把砖拉回来。垒墙需要脱坯,郭文和学生们一块割草踩泥。郭文蹲下来掌握土坯模子,学生们排着队铲来泥,倒进坯模子里,郭文双手按实,手掌沾水抹平,起模型,整天是一身汗水泥水。房子垒到高度,还没有梁檩,经公社书记协调,郭文就带学生们到降城等村,去伐村集体的树,再运回来。就这样,郭文带着全校师生,经过近一年的苦干,建起了四个教室,一个伙房,一个办公室共18间房子,共招收学生200多人。320元建起一个学校。这在当今的社会看似一个奇迹,郭文为宜沟的教育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汤阴县第一职业高中,即原汤阴第三高中,现已更名为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该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学校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规模较大。在办学方面,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如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设有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为汤阴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文/侯银海 刘振民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4-11-05 21:17:5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