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青春是一场相逢,我们彼此在最美的年华里相遇;青春是一场盛宴,充满着年少时无邪的欢歌笑语;青春是一段回忆,即使离我们远去却依旧无法忘记。
60~90后学子们记忆回眸——河南省汤阴县职业高中(原汤阴第三高中后改为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汤阴县第一职业高中——那些难忘的青春岁月
汤阴县第一职业高中,有着一个为当地学子所熟知的往昔身份——原汤阴第三高中,后随着教育发展的步伐,改名为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名字,更是一段段青春回忆的见证。
这所学校坐落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拥有广阔的校园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里曾经是众多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他们青春岁月中最重要的一站。
在学校的早期历史中,郭文等一批开拓者的身影显得尤为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和几乎为零的经费,但为了宜沟地区的孩子们,他们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以一己之力筹建起了最初的学校。没有教室,他们便从最基本的砖瓦开始修建;没有经费,他们就利用政府给予的有限资金和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更多资源。每一个教室、每一块砖瓦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现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了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既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又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校园里有着各式各样的教学设施和社团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对于许多汤阴县的学子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成长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度过了青春的时光,收获了友情和知识。这里的每一栋楼、每一片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欢声笑语。
如今,尽管学校已经更名为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但那些早期的回忆和历史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无论是当年的艰苦建设者还是现在的在校学生,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记和宝贵的回忆。
汤阴县第一职业高中(原汤阴第三高中),是一个充满着奋斗、拼搏和梦想的地方。它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成长和进步,也成为了汤阴县及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里的故事将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奋斗。
宜沟六中的开拓者郭文
1958年,郭文转业回原籍汤阴,在分配工作面试时,兵役局的领导苏天明,给他们十几个复员军人拿来一张报纸,要他们每人读一篇文章,十几人里,郭文读的最顺最熟,就把他分到了教育局,不久,就派他到新成立的宜沟六中(后改为汤阴三中)任党支部书记,兼教导处主任。宜沟是他的老家,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赴任,到那地方一看,所谓的学校,只是嘴上说的,学生在借用的民房里上课,什么也没有。政府给了他320元经费,要叫他建起一所学校,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然而,这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要饭娃,经过抗美援朝生死考验的他,处处充满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青春活力。他找到当时的宜沟公社书记李乃方说,我手里没钱,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求你给我批6亩地,地里要有水井,剩下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政府给的地皮没花钱,其它地方能省就省,那时的学生是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没有石灰,郭文就带着老师学生,到河床里捡光滑的鹅卵石,在河边掏窑洞,自己打煤饼,一层石头一层煤饼地装进窑里,烧出了建校用的白灰。建校要用砖,为节约运费,郭文和老师们架着车辕,一群学生拉着边套,架着大铁轱辘子的大车。到几里地外的张庄、陈庄、把砖拉回来。垒墙需要脱坯,郭文和学生们一块割草踩泥。郭文蹲下来掌握土坯模子,学生们排着队铲来泥,倒进坯模子里,郭文双手按实,手掌沾水抹平,起模型,整天是一身汗水泥水。房子垒到高度,还没有梁檩,经公社书记协调,郭文就带学生们到降城等村,去伐村集体的树,再运回来。就这样,郭文带着全校师生,经过近一年的苦干,建起了四个教室,一个伙房,一个办公室共18间房子,共招收学生200多人。320元建起一个学校。这在当今的社会看似一个奇迹,郭文为宜沟的教育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汤阴县第一职业高中,即原汤阴第三高中,现已更名为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该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学校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规模较大。在办学方面,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如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设有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为汤阴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