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加强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文化建设‌‌彰显五育融合新生态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277

侯银海 加强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文化建设‌‌彰显五育融合新生态

2024-10-28 07:37·职教鲶鱼侯银海

‌加强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文化建设‌

‌突出“劳育人化”特色‌

区分职业技能实训室与“技艺劳育传习所”的文化差异,强调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在各校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挂“XXX技艺劳育传习所”标识,彰显劳动教育特色。

‌加强劳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弘扬劳动之美,通过“技艺劳育传习所”传承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以医学专业为例,设置急救护、母婴护理、老年护理等技艺劳育传习所,强化专业技能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在学前幼儿师范专业中,融入非遗传承陶艺室技艺劳育,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深化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实践育人作用构筑劳动教育新生态
一、实践育人视角下的“技艺劳育传习所”建设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为了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践育人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技艺劳育传习所”正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不仅提供了技能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更是传承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场所。
二、构建“技艺劳育传习所”的特色文化
在各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设立“技艺劳育传习所”标识,如急救护技艺劳育传习所、非遗传承陶艺室技艺劳育传习所等,明确各传习所的定位和特色。同时,注重实出“五劳联动”的校内外“技艺劳育传习所”文化建设,包括传播劳动思想、传承劳动精神、传习劳动技能、传行劳动成果以及传颂劳动文化。
三、强化实践育人,制订系列活动与劳动清单
为了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需要制订一系列的“技艺劳育传习所”活动与劳动清单。这些清单应涵盖从大一到大三的各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劳动任务群、劳动项目进行系统开发,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劳动任务和目标。同时,强调出力流汗的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四、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彰显时代特征
在“技艺劳育传习所”的建设中,应注重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将非遗技艺与新时代劳动新工具、新技术、新形态相结合,让传统非遗“活”起来。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非遗技艺、开展非遗劳育+电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创新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劳动文化,更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
五、构筑劳动教育新生态
通过加强“技艺劳育传习所”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构筑劳动教育新生态。这包括在课程设计上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劳动教育经验和技能的教师,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加强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实践育人作用的建设是构筑劳动教育新生态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强化实践育人以及构建特色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劳动文化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文化建设‌‌彰显五育融合新生态

加强新时代“技艺劳育传习所”劳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区分职业技能实训室文化区别彰显“劳育文化”特色弘扬劳动之美

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由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的“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劳动教育专题研讨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劳动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官成,研讨会上,王官成作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的专家报告。

在提到未来的路径探索新时代深化劳动教育的七大路径,第七项. 文化建设:加强劳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劳动之美。

要在各校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挂“XXX技艺劳育传习所”劳动教育标识。

例如:在医学专业传习劳动技能场所门口挂:急救护技艺劳育传习所、母婴护理技艺劳育传习所、老年护理技艺劳育传习所、中医技艺劳育传习所、中草药种植技艺劳育传习所、家政服务技艺劳育传习所、收纳整理技艺劳育传习所等。

在学前幼儿师范专业传习劳动场所挂,非遗传承陶艺室技艺劳育传习所、非遗传承皮雕技艺劳育传习所、非遗传承板画技艺劳育传习所。

实出“五劳联动”校内外“技艺劳育传习所”文化建设

传播劳动思想传习所·思政劳育:在思政课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专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传承劳动精神传习所·课程劳育: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理论、实践必修课,增强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传习劳动技能传习所·专业劳育: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传行劳动成果传习室·活动劳育:通过第二课堂、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传颂劳动文化传习所·文化劳育:开展唱劳动歌曲、读劳动经典、听劳模故事等活动,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4.手脚并动·制订系列“技艺劳育传习所”活动与劳动清单

·系列活动与劳动清单:制订“系列活动+劳动清单”,从大一到大三按3个“类别劳动”系统开发10个“劳动任务群”、20个“劳动项目”、近100个劳动活动,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

·出力流汗的实践: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5.实出时代传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非遗劳育+:以夏布织造、苗绣、铜梁龙等国家非遗技艺为载体,融入新时代劳动新工具、新技术、新形态,让传统非遗“活”起来,彰显时代特征。

·创新劳动形态:通过数字化赋能非遗技艺、开展非遗劳育+电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技艺劳育传习所”的劳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是培养具有劳育人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弘扬劳动之美,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首先,劳动教育的文化建设需要突出“劳育人化”的特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的培育。如王官成教授在《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报告中提到的,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技艺劳育传习所”这一平台,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例如,在医学专业传习劳动技能场所,可以挂上“急救护技艺劳育传习所”等标识,以突出专业特色和劳动教育的结合。

此外,劳动教育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来加强。例如,通过制订“系列活动+劳动清单”,从大一到大三按类别劳动系统开发劳动任务群、劳动项目、劳动活动,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这种出力流汗的实践,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同时,劳动教育的文化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可以通过“非遗劳育+”的方式,将传统非遗技艺如夏布织造、苗绣、铜梁龙等与新时代劳动新工具、新技术、新形态相融合,让传统非遗“活”起来,彰显时代特征。

最后,劳动教育的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成为具有劳育人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4-10-29 08:39: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