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育联盟校数字赋能团队服务标准
1.服务宗旨与目标
·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指导原则,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劳动教育全过程记录与评估。
·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服务对象与范围
·服务对象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师生及教研人员等。
·服务范围覆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确保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3.服务内容与方式
·课程设计与实施:结合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等。
·数字技术支持:利用数字化工具记录劳动教育过程,提供实时反馈与评估,支持
个性化教学。
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参与劳动教育。
4.服务质量保障
·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
·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
二、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标准
1.基本素质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立德树人。
·遵守教育、教师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身心健康,无不适宜从事教育工作的疾病史。
2.专业知识与技能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政策与实践。
·具备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方案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有效教学,熟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相关规定,能够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3.等级划分与要求
·初级劳动教育指导师: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劳动教育任务。
·中级劳动教育指导师:在初级基础上,能够设计与自己专业融合的劳动教育方案,参与质量评价与安全预案设计。
·高级劳动教育指导师:具备全面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够指导初级和中级劳动教育指导师提升业务水平。
4.申请与认证流程
·明确各级劳动教育指导师的申请条件与流程,包括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实施严格的考核与认证机制,确保劳动教育指导师队伍的专业性与高素质。
5.持续学习与发展
●鼓励劳动教育指导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
·建立劳动教育指导师成长档案,记录其专业成长历程与成果。
通过完善以上服务标准及人才测评标准,可以进一步推动劳育联盟校数字赋能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同时,也为劳动教育指导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驱动劳育联盟校数字赋能团队服务标准及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标准
一、数字赋能团队服务标准
(一)服务目标
1. 提升劳动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技术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2. 构建高效、便捷的数字服务平台,为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服务。
(二)服务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数字服务。
2. 注重实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 保障信息安全:严格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确保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
(三)服务内容
1. 提供劳动教育在线课程资源,支持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活动。
2. 搭建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支持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作业提交等功能。
3. 定期组织线上培训,提升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劳动教育水平。
4. 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确保平台稳定运行和用户满意度。
(四)服务质量标准
1. 服务响应及时:对用户需求和反馈做到快速响应和处理。
2. 服务态度友好:以友善、耐心的态度对待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3. 服务结果满意:确保用户对服务结果满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标准
(一)基本素质要求
1.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
3. 具备扎实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专业能力要求
1. 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开展教学活动。
2. 具备评估学生劳动能力、指导实践操作的能力。
3. 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劳动教育的能力。
(三)人才测评内容及标准
1. 知识水平:测试对劳动教育相关理论、政策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能力:评估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的操作能力、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沟通能力:考察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同事和家长的协作能力。
4.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劳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5. 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评估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四)综合评价标准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对劳动教育指导师进行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等不同等级,为学校选拔和培养优秀劳动教育指导师提供参考依据。
以上标准旨在为驱动劳育联盟校数字赋能团队及劳动教育指导师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以促进劳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在制定劳育联盟校数字赋能团队服务标准及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标准时,可以参照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标准体系。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服务标准制定原则: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
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确保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提升 。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 。
2. 服务标准内容: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 。
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 。
3. 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标准:
劳动教育指导师应具备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 。
应有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
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劳动教育活动 。
4. 实施和监督:
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将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
5. 激励机制:
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劳动热情 。
6. 数字化赋能: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推广数字化工具,提升运营效率 。
夯实数字化平台功能,集成新兴技术,促进生产要素数字化、生产过程柔性化及系统服务集成化 。
在制定标准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同时,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