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进劳动育人在路上的几个着力点主要包括:
1.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产业工人中落地生根,结合实际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抓好主题宣传教育,开展普遍轮训。
2.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工作中,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支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在职业学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在高等学校设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
3.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
4. 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畅通产业工人向上发展通道,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5. 维护劳动经济权益,增强产业工人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 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各层级多形式的竞赛活动,持续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赛事活动,支持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
7. 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产业工人立足工作岗位、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广泛开展面向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
8. 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加强创新工作室建设。
这些着力点共同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进劳动育人在路上的几个着力点
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与改革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产业工人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宝贵精神财富。劳模精神体现的是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劳动精神彰显的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创造精神,工匠精神则代表着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这三种精神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着力点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需要从思想教育、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将这三种精神融入到产业工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产业工人深刻理解这三种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从而自觉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四、着力点二:做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
要进一步做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产业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产业工人的良好氛围,提高产业工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五、着力点三:加强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
要加强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通过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开展讲座、交流等活动,让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支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产业工人的了解和尊重。
六、总结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将这三种精神融入到产业工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