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技艺精.劳动美”民族非遗传承特色幼儿师范生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项目,旨在通过融合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培养具备精湛技艺和劳动美感的幼儿师范生。此项目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平台,为幼儿师范生提供独特的劳动教育体验,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培养了新时代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如何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技艺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融合。
2. 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幼儿师范生的专业培养相衔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劳动技能。
(二)解决方案
1. 时代传动,凸显劳动教育时代特征:通过引入非遗项目,将传统劳动融入新时代劳动新工具、新技术、新形态,开展“非遗劳育+传承”,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传统技艺。
2. 创新非遗技艺传承方式:通过“非遗劳育+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赋能非遗技艺,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同时,通过“非遗劳育+电商”,将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出去,形成产业化的传承模式。
三、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项目率先提出“非遗劳育+传承”生态理论,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创新:项目通过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劳动教育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三)机制创新:项目建立了“教、学、做”相结合的机制,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四、推广应用效果
(一)应用成效
1. 人才培养明显提高:项目通过融合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培养了具备精湛技艺和劳动美感的幼儿师范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以劳增智: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以劳强体:通过劳动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
四是以劳育美:通过劳动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五是以劳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服务教师专业成长:项目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项目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推广成效
1. 政策采纳:项目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中。
2. 经验推广:项目成果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推广,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 资源共享:项目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非遗资源和劳动教育资源。
(三)推广影响
项目不仅在本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技艺精·劳动美”民族非遗传承特色幼儿师范生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
特色人才培养
非遗技艺传承:将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对非遗技艺的掌握与传承能力。
双师制教学: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客座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确保技艺传承的纯正性与创新性。
劳动教育创新
融入日常生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如设置校园小值日生、参与校园绿化维护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责任感。
项目式学习:开展以非遗技艺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劳动之美,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如非遗文化展示、手工艺品义卖等,既服务了社会,又宣传了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