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那碗水

作者:张克祥 来源:普洱雅苑 点击:1111


1981年高考结束后在家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里,地里的农活暂告一段落时,父亲决定要去六十里外的寺河山(我们当地人称南山)割蒿。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供我们兄弟三人上学,家里没钱购买化肥,责任田里的庄稼长得很不理想,父亲想沿用传统的老办法割蒿沤肥来增加地力。

从小到大,自己还没有帮家里干过什么大活,父母为支持我读书无论在生产队大集体时还是土地承包到户后,从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催促和拉扯着我帮家里挣工分和干活,加之长这么大还没进过山,这次父亲提出上山割蒿我欣然同意。

在父亲将割蒿用的家伙什准备齐全后,母亲为我们蒸了一锅馍。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嘱咐我早些睡觉,他去给毛驴添加草料。鸡叫时分,他套好毛驴车,叫醒我出发了。我们沿着洛潼公路(沙石路)到科里,又沿着通往823部队的柏油路逆灞底河而上,天大亮时赶到东庄村稍做休息,在铁匠铺给毛驴修蹄钉掌,顺便也让它吃了些草料。我们继续坐着毛驴车到城烟八道河的山脚下,父亲让我牵着毛驴他驾着车沿公路盘旋而上。

到达西岭口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在半路上的破窑洞中躲雨。眼看天色已晚,我们无法找到合适的饮用水源,趁雨小的时候,我拿着洋瓷大碗去附近村民家里讨水。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向别人乞讨过,思前想后自己就学着外地人遭灾到村里讨饭的样子,拿了根木棍,走进了一家农户的院中,壮着胆叫到“大娘,大娘,给碗水喝……”,由于胆怯发出的声音连自己都没听清楚,女主人还是走了出来,听了我的讲述,把我引到她家灶房水缸旁,慷慨地让我先喝个够,然后让再舀一满碗给父亲端回去。

那天晚上,我和父亲吃着冷馍、喝着凉水完成了进山后的第一顿饭。入睡前父亲借着闪电之光将携带的铁锅支到窑口外接水,天亮时分发现满锅的水变成了铁锈黄色,根本无法饮用,父亲只好倒掉刷锅重新接水,趁铁锅没有氧化就烧开饮用。那几天里,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我们就是靠饮用接来的雨水度过的。八、九月份气温较高,带去的馒头眼看发霉长毛,我们只好趁下雨间隙在路边割了点蒿匆匆下山回家了。

几年后,我从外地上学归来,被组织分配到寺河山工作,后来又分管水利工作。在对水资源进行调查时自己又到了那个村,说起当年讨水的经历,随行的村组干部说那时候人畜饮水都是从几里外沟底的小河中挑来的,给你的那碗水也真是来之不易。为建设寺河山苹果基地,十多个省一百零八个县的人们来到这里艰苦创业,也许是从各地逃荒而来的经历使他们对外来人的不易感同身受,他们热情好客、慈善友爱和富有怜悯心、同情心,这里纯朴民风深深感动着我,村组干部的一席话使我对当年那碗水的情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当年那位女主人及寺河山人更加敬佩。

那次讨水经历使我第一次结缘寺河山,那碗水使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也坚定了我在山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激励着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同广大干群一起兴修水利,逐步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的问题。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早已通入农户家中。在山区工作的二十年,自己有幸成为寺河山苹果基地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

我爱寺河山,我爱山里的那群人!

(张克祥,公务员,平时喜欢读书、写些自己的事)


更新:2023-08-22 05:39:5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