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小农民”,大体验!劳动教育“12345”,打造多样化的田园耕读

作者:王强东 通讯员 来源:教育时报 点击:1182

当前,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如何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传承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劳动美德?

今天,跟随时报君一起来看看济源示范区的劳动教育新探索——

 

济源: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劳动实践基地内,学生化身“小农民”,体验劳动乐趣;校园里,学生变成“小厨神”,烹饪一道道美食;农耕展览馆里,学生成为“探索者”,了解农耕传统文化……今年五一劳动节后第一周是第二个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周,济源示范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努力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坚持“五育”融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形成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以“劳”树德,以“劳”育美

教育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济源示范区积极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精神,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场地部署等方面深耕细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同时,认真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经过充分的调研研讨、总结分析、科学规划,目前,济源示范区确定了劳动教育“12345”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经过充分的调研研讨、总结分析、科学规划,目前,济源示范区确定了劳动教育“12345”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1”个核心目标: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培养新时代爱劳动的“愚公好少年”。

“2”大基础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地场所建设,每校聘请有劳动技能的专业人员为专兼职劳动教师,利用农村的闲置教育资源,丰富和拓展城乡劳动实践场所,打造“城乡一体化劳育共同体”。

“3”化立体推进:通过课程资源整体布局体系化,培育目标由低向高阶梯化,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差异化,进一步完善劳动课程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项深度融合:拓宽实施渠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责任链条,使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独立开设必修课,加快劳动课程研发;与德智体美相融合,各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突出劳动文化,彰显劳动育人功能;与生产劳动相融合,让学生走进社区、基地、农田、工厂进行劳动体验。

“5”大特色片区:结合学校位置和办学优势,分别在城区、城郊、农村组建3个学农、1个学商、1个学工的劳动教育特色片区。

目前,梨林镇、王屋镇、下冶镇3个学农特色片区已初具规模,下冶镇第一中心小学投资240万元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已具备同时容纳500人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条件。通过这些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每名学生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参与者,更是劳动教育的受益者。

 

田园教育梨苑花开

“刨坑、浇水、撒种、填土,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步骤来。”日前,在济源示范区梨林镇梨林小学的劳动课上,李顺利老师一边示范一边为学生讲解种花生的要领。

自2014年起,梨林小学实践探索“田园教育”,在田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田园活动、田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让师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美好生活。

“劳动课就要让学生从教室里走出来,走进劳动现场,让学生在参与中加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优化劳动品质、展现劳动精神。”梨林小学校长段济宁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近年来,依托田园基地,梨林小学开展多形式的田园实践活动,形成独特的学校田园特色,树立了田园品牌,最终打造出鲜明的学校田园文化。该校打造的《田园文化:乡村学校发展的“金钥匙”》劳动教育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4月4日,段济宁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以此案例到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录制网络培训课程,助力提升中小学劳动教师专业水平,让济源劳动教育登上全国舞台。


梨林小学劳动教育是梨林镇中心校开展田园教育的缩影。近年来,梨林镇中心校一直将田园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并成立了乡村田园劳动教育联盟学校,以劳动教育特色打造为突破口,实现了梨林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目前,联盟会员学校已发展到26所,辐射至贵州、甘肃等地,参与师生超过6000人。

田园文化是学校田园教育实施中一系列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共有的田园价值理念。在梨林小学“六区两馆一廊”田园劳动基地内,再现了推石磨加工玉米糁、担牛粪等农耕时代的劳动场景,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参与劳作;梨林镇中心小学的“德雅田园”基地内,生机盎然,同学们翻地、拔草,让劳动课走进了田间地头……真正让田园教育花开梨苑。

 

耕读教育的王屋实践

“辣椒的根系大多集中在地下10至15厘米的浅层土壤中,在浇水的时候要适度控水……”近日,在王屋镇原庄村小辣椒生产基地,王屋镇第一初中学生在认真聆听技术员范哲红关于小辣椒种植的讲授。这是学校组织的“游乡村、务农事、研耕读”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王屋镇中心校耕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近年来,王屋镇中心校以耕读教育为载体,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培养“富有远见,善于实践,人格完善,素养全面”的时代新人,让愚公学子阳光、自信、快乐、幸福地成长,努力实现山村中小学校的蜕变。

走进王屋镇韩旺小学耕读苑,古朴的农耕文化长廊、灵秀的“河之洲”文化园、精致的“水一方”文化园;百蔬园、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本末园、桃李园、现代农业阳光棚,多样美观。学生在耕读苑里动手翻地、撒种、施肥、收割,通过耕作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让每个旺仔都靓志”,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把。

“农耕课程应该是从乡村大地上长出来的课程,要有乡土味,要有生活味。我们希望通过农耕课程的实施,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无缝衔接,让学生如同一只只小鸟,在乡村大地上自由飞翔,由此丰富课堂教学,拓宽育人渠道,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韩旺小学校长张波说。

耕读教育在当代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为耕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王屋镇中心校通过耕读教育实现办学水平全面提升,逐步打造“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学校内涵,形成了办学特色,丰富和拓宽了育人渠道。


“我们充分发挥耕读教育所具有的修德、开慧、学艺功能,通过设置劳动基地,开设劳动课程,举行读经颂典活动,以耕养德,以耕健体,以耕益智,以耕怡情,读史明志,读诗灵秀,读理周密,读文聪慧,让孩子们在‘耕’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让耕读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做人’教育的必修课。”王屋镇中心校党总支书记杨国顺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在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劳动教育在济源示范区全面开花。下冶镇中心校打造了劳动综合实践基地,把劳动元素融入学生研学实践;济源高级中学规划校内现代农业科技园,让学生体验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济源市济水一中围绕“培育劳动小能手,搭建成长大舞台”,开辟家庭和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济源市宇华实验学校以“厨”为媒,以“厨”育人,让学生“育见”更好的自己……

丰富的劳动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提升了各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济源已有20余所中小学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五育”融合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在通过特色劳动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品德,以丰富的教育形式助力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劳动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济源是愚公故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勤劳实干的文化底蕴,更有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我们一定会将济源劳动教育做好、做优、做强,把学生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程盛说。

 

原载:《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王强东 通讯员 翟飞

更新:2023-05-19 07:39:5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