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100余名落榜生梦断武汉

作者:记者 徐啸寒 来源:楚天都市报 点击:5134

高考没上线,就可以花钱买到插班生名额,以后毕业就能拿统招文凭?我省阳光高考实行多年,这样的招生诈骗伎俩,应该很容易识破,但近日,却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被忽悠至汉,面临大学梦破的局面。

昨日,一名读者向本报报料,有人以招武汉科技学院插班生的名义,招来上百名全国各地学生,并收取8万到10万的操作费。接到家长报案后,警方迅速控制主要招生人员,初步调查认定,该案是一起明显的招生诈骗案件。具体涉案金额有多少,最终涉及多少学生?警方正在全力侦查。

“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事?
觉得事有蹊跷,学生亲戚报案

前日,在武汉工作的王先生(化名)致电本报反映,他老家一亲戚的小孩杨飞(化名),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在老家通过熟人,花了88000元,为杨飞搞到了“武汉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插班生”名额。国庆节后就来武汉报到上课了,请王先生有空去关照一下。“什么是‘插班生’?”王先生在汉工作多年,对教育比较熟悉,很少听说插班生。“他们说,现在多交点钱,分不够没关系,今年11月到明年3月期间,学生就可以插到今年统招的新生里面一起读书,毕业的时候和他们一样拿统招的文凭。”“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凭着直觉,王先生觉得事情一定有诈。一面告诉亲戚收集证据,赶来武汉,一面在当天赶到杨飞所在的地方——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普安村,了解大概情况。“村里住了至少有100多名学生,我不知道是否都是花了钱的,但我问了三个,都称花了8万以上的钱弄到的插班生指标。”王先生觉得事情蹊跷,向武汉市公安局文保分局铁箕山派出所报案。

“有人交代过,不许说出来”
“插班生”谨慎面对记者询问

昨日中午,记者陪同报料人,来到江夏庙山开发区普安村,只见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或三层的民房,大多数门栋上,都写有“学生公寓某某座”字样。记者仔细数了数,一直从“学生公寓1座”按顺序排到了“学生公寓36座”。不时有学生提着行李来到“公寓”寻找自己的寝室。

记者随机走进一栋学生公寓一楼,寝室里的学生得知是记者,非常警惕,称老师交代过,不要和陌生人答话,即便是说,也不要说是大一新生。

杨飞说,“老师交代,如果这事泄露出去了,我们就搞不成了,那时责任自负。”

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说,国庆节前,我们在青山结束军训。国庆节结束了,我们被安排到这里住宿,今天是返校的最后一天,下午要进行入学教育。谈起自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这名学生悄悄说:“我家人花了88000元,弄到一个插班生名额,今年11月份到明年3月份之间,我会被安排到学校统招生班级里一起读书,以后毕业就拿统招生文凭。”该寝室住了四个人,另外三个分别来自江西和湖北等,各自表示,家人为弄个插班生名额,花费8万至10万元。

在公寓门口,记者遇到了武汉的周女士。周女士坦承自己为孩子弄到这个名额花去了9万多元。“心里尽管觉得很悬乎,但看到招了这么多学生,应该不会是骗人的吧。”

村子正中间大道上
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安排寝室

在村子正中间的一条大道上,一把遮阳伞下,几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桌前聊天,一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正在为学生安排寝室。

记者以一名工商管理专业新生名义上前咨询。女工作人员自称姓徐,是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生辅导员。“徐老师”称,今天是新生报到的最后一天,下午要开入学教育会,14号就开始上课了。对于这批学生是否属于“插班生”,徐老师称自己只负责学生寝室分配和管理,其不太清楚。

记者来到武汉科技学院,该校学工部一名老师查看了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名单后肯定地表示,“我们没有姓徐的辅导员。”

主要招生人员已被控制
警方正全力侦察

武汉科技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校从来没有招过“插班生”,近期也已接到相关投诉,经初步调查,发现是一名姓冯的社会人士,假冒该校名义招生。这是一起典型的盗用我校名义招生的欺诈行为。目前,学校正在配合警方调查处理此事。

昨日下午,记者陪同王先生,来到武汉市公安局文保分局铁箕山派出所得知,针对这起典型的招生诈骗案,警方迅速出击,主要招生人员冯某已被警方控制,初步掌握的情况表明,冯某的招生人员,以插班生名义招了100多名来自省内外的高中毕业生。详细案情,该所正在全力侦察中。

昨晚7时,记者再次来到该村,欲打听下午新生入学教育时的情况。杨飞告诉记者,下午临时取消了新生入学教育,改在晚上9点半进行。

新闻链接:

七种招生诈骗伎俩

每年,省招办都会在高考录取前和录取期间,总结不法分子诈骗伎俩,提醒社会注意防范。不法分子通常采用的招生诈骗伎俩及防范如下:

*骗子自称为高校招生人员,诱骗考生填报志愿。取得信任后,又强调录取难度,并暗示自己可以帮忙。家长为了孩子前程慷慨出手。

*谎称有“内部指标”诱骗。招生骗子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湖北招生信息网”,谎称掌握某些高校“内部指标”、“小计划”。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交上后,收到是假通知书。

*混淆教育形式蒙骗。一些骗子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家长花钱后,孩子入学方知上当受骗。

*声称“低分高录”哄骗。骗子声称自己有办法让不够批次线的考生录取到该批次院校,从考生手里骗取钱财。

*以“自主招生”为幌子行骗。一些骗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数万元即可搞定。

*凭借“定向招生”诈骗。不法分子吹嘘可以弄某高校定向招生计划,公开叫价诈取钱财。

*利用所谓“预科生”进行诓骗。近年少数高校独立学院(分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游离于招生体制之外,承诺“先上车后买票”,“专科进本科出”。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向违规高校推介生源,向家长收取巨额好处费。

不可迷信“关系学”

招生诈骗的事件每年都会屡现报端。媒体对此类骗局的揭露、相关部门对家长的提醒不可谓不多,但是,为何总有那么多人接二连三上当受骗?

从表面上看,这些人都是心存侥幸:别人都是假的,我的可能是真的!但从根子里,是对“阳光招生”的不信任,是对社会“关系学”的迷信!

长期以来,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许多事情缺乏公开透明的办事程序,许多不善钻营的老实人也被迫托熟人找路子,“关系学”也因此沉淀于某些人的头脑中成为潜意识。

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公开公平公正”正逐渐成为社会办事准则,严格的程序与多方的监督,挡住权力谋私之手。比如,大学招生网上录取,网上公示,就让人为干预几无可能,又比如,武汉经济适用房现场摇号,登记者现场监督,也让一切阴谋难以得逞……

然而,有许多人看不到这种进步,下意识地固执地认为:任何行业仍然具有潜规则,具有鲜为人知的暗渠。只要有关系,都不是铁板一块。而骗子,正是瞅准了人们的这种迷信“关系学”心理。

毋庸讳言,仍有许多领域私下交易仍较普遍,整个社会的民主与公正尚须大力向前推进。警方也需加大力度,打击各种诈骗行为。但是,在不断重演的诈骗案中,不幸的人们是否自问:太过迷信“关系”正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一面痛恨“关系”的泛滥,一面又为谋不正当利益去找各种关系,正是为自己痛恨的歪风添柴加火!


 

更新:2008-10-12 04:11:4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