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科研兴校咋不灵了?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王延东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2426


案例

  某某中学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省级重点中学。老校长因年龄原因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年轻的张校长调入该校。

  张校长认为,学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抓好教科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他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把学校管理中心由原来的教学管理转化为科研管理。张校长发现,学校的教师教书倒是有一套经验,但是不能很好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于是张校长请了不少专家来校作讲座,辅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学校定期组织教科研论坛,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感想,教师每发表或获奖一篇论文,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举措确实激发了不少教师的写作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教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学校教科室将发表的论文装订成册在校内交流。张校长很高兴,心想,“只要坚持下去,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快就能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教科研没有扎根于教学的土壤,缺少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深入具体研究,大家都将教科研等同为写文章,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科研水平的高低,为了写文章而教科研,学术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提高。由于许多教师忙着写科研论文,无暇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对教学采取了应付的态度,教学管理有所松懈。一个学年下来,教学质量并没有出现张校长所预期的那样的效果,相反却明显下滑了。张校长困惑地说:“都说要科研兴校,这次咋不灵了?”

分析

  强调科研兴校是对的,张校长的错误在于试图用科研管理来取代教学管理,对中小学教科研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尤其没有注意到中小学的教学与科研“共生互补”的关系。

  1.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是性质不同的工作。教学与科研对学校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厚此薄彼。学校的管理系统是“人(领导)——人(教师)——人(学生)”的模式,科研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即“人(领导)——人(教师)”的环节,教师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起着中介作用,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即“人(教师)——人(学生)”的环节,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是学校的管理中心。

  2.科研水平转化为教学水平是有条件的。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虽然离不开教科研,但更依赖于教学工作中的锻炼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撰写论文,不能将发表论文的数量等同于教科研的水平,撰写论文水平高不等于教学水平高,尽管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管理工作中有许多是隐性的、默会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说者未必会做,不能说者未必不会做,当然也有既能说又会做的人,教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两者存在着非线性的决定关系,不能将两者的水平完全等同起来。

  3.科研论文与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科研论文强调有新意,最忌人云亦云。从发表文章角度而言,一个观点即使非常科学正确,但如果被人们反复讲过,那便没有发表的必要了,它在强调继承和吸收的同时更为注重创新和发展;教学管理则讲究规律,更加注重可行性、规律性,别人成功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过来。常规管理中有创新、有特色当然很好,但是总体而言还是要讲究规范化、讲究统一。教科研先导性的特点决定了在科研中可以提出许多理念性、超前性的东西,而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更加注重务实性,有时甚至要坚持必要的重复性。

  4.教科研与教学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大学教师相比,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除了一定的学识、能力受到限制之外,还有是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

对策

  1.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做到教学与科研“共生互补”。
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科研的时间相当地有限。但是不能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中小学教师不适合搞教科研。有不少教师错误地将教学与科研视为截然对立的两项活动,且遵循一种简单的加法规则:即教师的工作时间(T)=教学时间(I)+研究时间(R)。当T值不变时,I值越大则R值越小;反之,R值越大则I值越小。这种错误的理解显然没有考虑教学与科研之间“共生互补”关系。

  中小学的教学与科研应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原则。教师的教科研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绝不是两件彼此割裂的事。教师的教学实践为教科研提供具体的情境,离开了这种具体的情境就失去了教科研的条件。而当教师从教科研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教科研的培训,为教学与科研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共生平台。首先要加强对中小学教科研元价值理解的培训。如今校本研究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说法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为什么要进行教科研,怎样的教科研是有意义的?中小学教科研理应为教学服务。本案例中所描述的就是“教科研没有扎根于教学的土壤,缺少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深入具体研究”。作为学校领导,要找准教学与科研“共生互补”的切入点,从教学管理的难点、热点、困惑点入手,多组织一些注重实效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教案评比等活动,为教学与科研发展构建一个更广阔更富有生命力的共生平台。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科研意识、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我国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学科专业课程”,而“教育学类课程”几乎不受重视,只设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学生基本没有接受教学与教育研究方面的系统训练。这种缺陷导致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水平总体受到影响。因此,学校领导要有意识地聘请一些教学与科研都很好的专家型教师来校作一些专题讲座。

  3.注意中小学教科研的特点,正确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方面的导向作用,现在的职称评审非常强调教科研论文的重要性,尤其是注重文章要有一定的篇幅和理论深度,像学科中解题方法总结、教学随笔日记之类的小文章,往往不能作为论文参评对象,这样一种评价机制固然会促使深层的理性思考,但是也会诱发不少教师撰写一些脱离自身实践与理论能力的文章,从而距离中小学教科研的元价值越来越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中小学职称评审中论文应注意到中小学教师特点,注重教科研工作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只要具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论文都可作为参评论文,通过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来引导教师深入到课堂教学,引导教师来认真研究教学教育过程中本真的问题,实现中小学教学与科研的共生互补,教研相长。

  
更新:2005-03-15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