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维护教师的自由、尊严
----读吴志翔新书《为教师声辩》有感
吴志翔的著作《为教师声辩》让我们感慨万分!必欲吐之而后快!
一直以为,教师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卑微”的职业,同时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前者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个现实:再苦不能苦教育,无奈只能苦教师。后者是中国有了和“妇女节”、“青年节”
同等待遇的“教师节”,比如在教师群体里选出几个代表,光荣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有一个荣誉冠名:人民教师。殊不知这个行业也有自己难以言道的苦衷,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就让教师们无所适从。抹不平“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沟壑,更让教师们背上了损害教育公平、误人子弟的枷锁。家长们要求教师“全能”,可一个老师需要带100多个孩子,个个优秀,个个成为“高考王子”,成为未来的巴菲特、未来的比尔.盖茨……可能吗?问题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一个篮子,把义务、责任、奉献、负担都放到教师的背上,谁还撑得住?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一边被“应试教育”逼到了墙角,一边又被“素质教育”推向了潮头浪尖?左边是“升学率”,右边是“就业率”,社会上,无论是律师,还是法官,几乎没有一个职业是“万能的”。
企业还称“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也开始从“无限大政府”改为“责任小政府”,为什么全社会要求“教育全能”、“教师万能”?我们面对的这个社会现实,岂不让教师尴尬?
作为置身教育领域十多年的新闻从业人员,吴志翔对每年发生的重大教育事件都有理性的关注和人文关怀,把准“教育脉搏、文化体温”的尺度,在他新出版的著作《为教师声辩》中明确表示,社会对一些教育系统的突发事件的评论,失去了平衡与公正,比如发生在北京的辱师事件,如有正面言论给予尖锐批评,当头棒喝,有可能引发更多的评论家戴上“有色眼镜”,更肆无忌惮地以嘲笑教师、以攻击教育为能事。既然那个学生以摘老师帽子“闹着玩”,那个教师当然可以窝囊地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强调学生权利至高无上,不能以牺牲教师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当教师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教师必须坚定地建立起秩序,否则就是纵容学生的肆无忌惮,而且还会把这样的肆无忌惮演变成了正常。用吴志翔的话说,从人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没什么界限,但二者又有鲜明的角色差异,二者的责任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分别是永远都存在的。既然要老师爱学生,那么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尊重与爱是相互的,鼓励孩子自私地唯我独尊,那将是一片可怕的未来。“师道尊严”不可以不讲,更不可以过分地讲,是为了避免教师的压倒性权威会侵犯到学生的自主性,是怕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会伤害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必须有自己不可被肆意亵渎的尊严,这一底线永远都不能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不说,《为教师声辩》会成为一本难念的经,既然难念,当然就应该说明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舆论界更是责任重大,需要引导人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让教育异化成这样的怪模样:既丢教师的面子,又丢了学生的心,让师生对峙为敌,不再友爱。我们熟知的《圣经》有一个故事这样讲道:“一百只羊中有一只走失了,牧羊人就将九十九只放在安全的地方,去找回来那一只。”牧羊人不仅是教师的角色,还是家长的角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是强调大家承担共同的责任。而这里所要找回的那只走丢的“羊”,便是人人都应当守护着的真正有温情的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事业,而不是被妖魔化的教育,异化的教育。每个人置身社会,就不能丢弃这一守护人的责任,这责任意味着爱,这爱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也是一种获得。无论是爱,是奉献,还是获得,教育事业事关全民,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包括教师在内,都不可丢失“守护者”的责任,这是一道不应逾越的底线,需要全社会来守护。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说:“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惧怕它的原因。”没有责任,谈何自由、尊严?没有自由、尊严,还谈什么理性力量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