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强化学校法制教育
纵观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着许多薄弱点,为此,我们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一、加强法制学习,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1.建立“周学习”的制度。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五条以上法律法规,进行普法教育,确保教师每学期学法不少于两部,丰富教师的法律专业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学校的法制副校长以及社区的专职普法人员来校作讲座,选送优秀教师、德育骨干参加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以丰富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制教育水平。
二、确定时间内容,提供法制教育的保障
1.确定时间。把每月的第一周作为法制教育周。在这一周中,晨会、班会均为法制教育时间,课余时间则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2.确定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不同,总体而言,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把我国现有的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的法律作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同时,根据法律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各年龄段的学习目标。如:小学低年级段学习《国旗、国徽法》;中年级段学习《中小学生自我防范安全常识》;高年级段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
三、探索多种途径,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不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同时,受年龄、社会阅历、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有序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还需组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不仅用头脑记法律,还要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动手写法律感悟、亲身体验法律,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法制观念,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
1.比一比。在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后,可以组织相应的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征文、演讲比赛,让他们从被动学法到主动学法,由自发行为变为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学法、知法、用法。
2.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法制教育的元素----校园里布置上图文结合的法制教育宣传版面,每月出一期法制专题的黑板报、校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听一听。充分发挥校内德育阵地的作用,利用闭路电视播放法制教育影视片。此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上的法制教育资源,如邀请校外司法专业人员来校作“法制教育系列讲座”,从真实的案例中学法;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
4.演一演。每学期举行一次法制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演示行为,组织大家评判;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
更新:2007-11-06 04:48:0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