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小学“引导—自学”课题实验硕果满篮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优秀教案入选率高、参赛教师获奖率高、学生数学成绩好、整体发展潜力大——这既是西南师范大学小学小学数学教材编委对灵宝市“引导—自学”课题实验的评价,也是灵宝市在小学数学领域开展此课题实验带来的可喜变化。 与时下一些应景式、标签式的“课题实验”不同,“引导—自学”课题实验萌发于1981秋,经过不断总结、完善,于1998年春在灵宝市部分学校开始推广。稍后又被确定为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同事许虹娟等人的配合下,李智民通过科学的对比实验,证明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面发展有着独到的作用。2001年春,灵宝市教体局将其确定为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予以全面推广。2002年7月,课题顺利通过了省专家鉴定。并称其立意积极,着眼现实,效果显著。李智民等人并未到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向深层次推进,不断汲取新课程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精神,进一步修订了其中的教学过程评价。 该市突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提高阅读水平的教学特色、卓有成效的教改实验及认真深入的理论思考,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及报刊的关注与重视。李智民撰写的多篇论文除多次获省、国家级奖或在有关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还先后被《中国教育改革论丛·实践卷》、《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课改实验园地》等收录或发表。今年10月,福建《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报以专题形式整版(两篇)介绍了其教改经验。11月8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委张健、编缉杨萍两人应邀来灵参加教研活动后,对该课题实验作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作为凝聚了数十年心血的课题实验主持人,灵宝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李智民介绍说,“引导—自学”的核心是变“讲堂”为“学堂”,关键是对教与学的操作定位。所谓“引导”,主要指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善于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所谓“自学”,是指自主学习,不仅指让学生要阅读教材,还包括尝试、探索、讨论等自主学习的行为。他特别强调,数学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经常的交谈者,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数学阅读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
1999年5月10日李志民老师(右一)在故县镇安家底小学主持指导“引导—自学”课题实验的研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