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园欺侮行为
把校园欺侮事件仅仅当成学生之间的一般打闹现象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有责任使学校内每个学生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并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园欺侮行为
去年年底,在美国纽约长岛某镇发生了一宗令人震惊的校园欺侮事件:一名12岁的小学女生被数名年纪较大的女生袭击和辱骂,3名涉嫌袭击女童的是附近初中的14岁女生,她们凭借人多力大,随意挑选弱小的女孩肆意凌辱。恶霸女生还将整个欺侮过程摄录下来,事后放到网上任人观看。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被校方知悉,校方认为事态严重,报警求助,警方经过调查后,将3名涉嫌打人的学生拘捕。这起事件虽然发生在美国,其实在我国中小学校园内,类似这样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事情并不少见。这些事情不但对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造成影响,损害了依法治校的良好校园氛围,更为恶劣的是,它严重侵犯了被欺侮者的人身权利,给受害人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我们再看一个发生在我国校园内的例子:去年9月,刚入学的海南省某中学学生小可(化名)就被某学生通知,要交“保护费”,每月10元,否则要他“好看”,小可当时没钱就没给。第二个星期,他在教学楼里准备上厕所,突然被一木棍打在后背。一个月后,他正在学校宿舍休息,几个初二学生闯进来,向他要“保护费”,因没有给他们钱,小可又再次被打。小可说,他不敢把事情告诉老师,因为那样会被打得更厉害,受欺侮的小可因惧怕被打经常逃学躲在家中。
中小学校园本该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地方,但在人身权利受到伤害的学生眼里,却成了令人胆颤心惊的地方,这不免使我们对中小学学生的校园人身安全问题感到极大担忧。对于校园欺侮现象,不仅每个学校教师要重视,而且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也要予以高度关注,并力求从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法治的角度进行研究,寻求解决对策。
特点
根据国内外有关校园欺侮现象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欺侮事件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谩骂、嘲笑、戏弄、侮辱、起外号、殴打、名誉诋毁、恐吓、破坏物品、敲诈勒索等。
2.行为的普遍性。如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DanOlweus教授对本国5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约9%的学生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而6%的学生则参与了欺侮其他学生的行为。英国心理学教授PeterSmith对英格兰24所学校进行的调查揭示,27%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经常性地受到欺侮,其中“每周至少一次”受欺凌的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4%。美国全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2003年对15000多名学生的调查统计也发现,30%的学生承认有时或经常被欺侮或欺侮他人。
3.行为的非均衡性。欺侮与儿童的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欺侮的比例明显减少;此外,一般欺侮者较被欺侮者而言总是更强壮、更年长,低龄儿童易成为大龄儿童的攻击对象。
4.行为的持续性。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玩笑是非蓄意的,可以看成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欺侮行为通常是重复地发生,欺侮者习惯上认定受欺侮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他人,因此他们会重复地把后者作为攻击对象,而后者也由于自身的弱点而不得不长期忍受这种折磨。
5.行为的隐蔽性和难以判断性。一般来说,实施欺侮行为往往选择学校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教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过欺侮。
危害性
导致欺侮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学生个体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欺侮行为的危害性。首先,这种事件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或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到后来,往往会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这对维护学校的校园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其次,它对被欺侮者的身心造成极大摧残,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卑、失眠、做噩梦,甚至自虐、自杀的后果。第三,它严重破坏了本应该和谐、安全、宁静、愉快的校园气氛,影响了学生间的正常人际交往。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对受害学生个体权利的严重侵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保护儿童免受虐待是生命平等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有权利期望获得这种保护,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应因担心被折磨和羞辱而感到恐惧,任何父母都不应该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现状
关于校园中的欺侮问题,国内的研究相对国外还较为薄弱,在此,我们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荐由美国专家KathleenConn所著的《校园欺侮与骚扰》一书,该书不但介绍了美国校园欺侮问题的现状,而且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和法院判决,说明美国如何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该问题。该书作者还结合自己的长期研究,针对校园管理问题,提出譬如个性教育计划、打破沉默法则、保护被告、创伤后心理治疗等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从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发和借鉴。
在我国,长期以来学校都把校园欺侮行为看成是学生之间的一般打打闹闹事件,除非产生重大伤害后果,校长和教师一般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最多对肇事学生进行口头批评教育,或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也有教师对多次实施欺侮行为的学生干脆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还认为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一时奏效,但本身也违反了现有的教育法律,而且往往导致被体罚者事后变本加利地去欺侮受害学生。
对策显然,把校园欺侮事件仅仅当成学生之间的一般打闹现象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有责任使学校内每个学生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并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也有责任使班级里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有助于制止校园欺侮行为,我们汇总上书作者KathleenConn及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特提出以下一些解决对策:1.健全法规及相关政策,如国家可考虑制定一部《校园安全法》,为校园反欺侮行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校园欺侮行为的监督力度。从国外的经验看,很多的反欺侮措施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策划和发动的。但国内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却认为,欺侮只是校园中的个别行为,不应大肆地宣传反欺侮,以免引起家长和社会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担忧,其实这样看问题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建立欺侮援助机构,设在校内或校外,为被欺侮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可通过培训、会议、建立规章制度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欺侮现象的认识,并让教师掌握必要的解决该问题的技巧。学校也可通过主题活动周、活动日等形式宣传学校的反欺侮政策,以使师生和家长们形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侮,学校绝不允许欺侮行为的发生。
5.加强对欺侮事件常发地点的监控,如安排教师值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6.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反欺侮活动,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欺侮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反欺侮的必要性等,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现象危害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