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怎会这样难
|
|||
近日,《北京青年报》对“舔痰案”进行了追踪报道。其实,这不是最极端的案例,但已足以令当事双方身心俱疲。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然而,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学生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教师不再天然地拥有权力和威严。数码时代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生活方式的“90后”往往比老师“先行一步”,于是,当学生在贴吧肆意地宣泄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时,许多教师因为对“新花样”不熟悉不掌握而应对乏力,更谈不上善加利用。如何理解“90后学生”、与他们顺畅地沟通、准确地对症下药出离教师传统的经验之外。 此外,在升学压力的压迫下,教师承受着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夹击”,心力交瘁;随着子女教育负担成为新三座大山之一,教师这个职业正在丧失其道德优越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无奈甚至失落、失衡就不奇怪了。在这个充满困惑与挑战的“新师生时代”,如何调适身心成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4月12日,《北京青年报》以《被诉老师: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迷茫》为题报道了北京市一所民办学校“一个高中生当众跪地舔痰被劝退,被诉老师欲轻生以证清白”的真实故事。此后,《北京青年报》又对该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尽管对簿公堂的师生已经和解,但由此在读者中引发的争议并未结束,一些“感同身受”的老师尤其反应强烈。 “管还是不管,我疑惑了” 35岁的秦老师现在一所重点中学任教,此地距她原来任教的学校差不多隔了半个北京城。谈到曾经的“创伤”,她至今心有余悸。“现在我真不知道该不该管学生,管到什么程度合适。”年轻的秦老师说,“放任吧,对不起自己的职业和良心;可是管吧,我又怕曾经发生的可怕经历再次重演。” 1995年,秦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任教于一所普通中学教初中语文。刚刚从事教育事业的秦老师工作热情特别高,可是,与学生发生的一起冲突,让秦老师至今难忘。 “你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你上课能不能别说话?这样影响其他同学。”拿着一份30多分的期中考试试卷,秦老师对一个男生发了火,并请来了学生家长,痛陈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由于“其父母都已经进了局子”,来的家长是孩子的爷爷。“这孩子他爸妈都管不了。”学生的爷爷叹息着说。 也许就是因为“请家长”惹怒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激烈对抗。 秦老师回忆说,“那个被我说过的男生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找茬儿,有时下午下学甚至带来一些外面的人围聚在校门口,拿我的生理缺陷嘲讽我,让我在放学的学生中非常难堪。”一天下午放学,秦老师接女儿正准备从学校回家,刚到校门口就被这个男生拦住了。这个男生对秦老师嬉皮笑脸,吓得秦老师赶紧带着女儿躲进了学校,并向丈夫求援,要求他赶紧到校接自己回家。考虑到自己和孩子的安全,秦老师决定远离原来的学校。 “老师就非得是圣人吗?” “现在的教师真难当!”这是近日记者听到老师最多的说法。 一位朝阳区某初中的老师对记者说,她曾经半夜截过到黑网吧玩游戏的学生;曾经和家长一起追赶过从家里拿走户口本准备偷偷结婚的小恋人;也曾面对两个如胶似漆的“小同志”束手无策。“女生打架、小霸王劫同学要钱要物,这些事都发生过。” 然而,应对学生的时候,老师的疏漏很可能会成为学生反击的“把柄”。 海淀区一所颇有名气的中学的教师吴老师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盯着老师的言行举止,动不动就嚷嚷教师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 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老师都说,为了避免家长责难,在学校的例会上,许多校长都会一再地提醒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学生抓住把柄”,甚至连拍拍学生肩膀这样很平常的行为都要谨慎行事,避免学生告老师的状。吴老师说,“面对一些品行不端的学生,老师必须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否则,你的师德有问题。轻则批评教育,重则饭碗不保。以前,当自己的孩子和教师发生矛盾之后,家长都会先跟教师进行沟通,现在不是了,一些家长动不动就直接找校领导,找媒体。一副不把事情闹大就不罢休的架势,真让人寒心。” 西城区某中学一位英语老师非常坦率地告诉记者:“不瞒你说,我现在一见到学生,心情就沉重压抑。我的许多同事都已经出现了厌教的心理问题,每日的口头禅成了‘烦死了,我再也不想干了’等诸如此类的话。” “疲惫至极,成就感全无” “目前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教育。”今年40岁的女教师梅说,“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家长,从上到下只看分数。学校之间比的是本校在高考、中考成绩中的排名位置;班与班之间比的是分数的高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周末还有很多学生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这种超负荷的运转摧毁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女教师梅说,“这种对分数绝对的重视也造成了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对立,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挖空心思去备课、上课、测验,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但是学生并不领情,他们会反抗老师,会想出各种法子气哭气走老师。” 女教师梅的一个同龄同事告诉记者,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也都不一样,但是目前我们进行的是整体划一的、无差别的教育和测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教师就在繁复的教学内容和不愿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斗争,疲惫至极,成就感全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