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禁带管制刀具的案例及反思
【案例】:
在我带上一个毕业班的时候,有一阵子流行甩刀,男孩子下课的时候拿着甩刀,甩来甩去,银白色的刀身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再配上哗哗的声响格外引人注目。那时,我和班里的学生处得相当好,我就借过来,说是这个东西挺好,借老师玩几天。学生有些舍不得,但还是笑嘻嘻地给了我。他们心里知道被老师没收了。我也声称,这类的东西,老师来者不惧,装它的地方有都是。我也给学生讲不能带此类东西的道理,他们也表示接受,从此,此类东西再没见到。
【反思】:
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拿这种甩刀呢?原来,电视上正在演《小李飞刀》,学生觉得主人公飞刀的动作特别潇洒,拿着格尺也愿意试一试。再加上校门口的小摊儿上,又摆上了此类的东西,价钱又不贵,学生就有买的,只要有一个人买,其他人看见就想买。我适时地阻止了。当然,我觉得成长中的男孩本来就喜欢刀啊,枪啊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加强正面的引导。那时,我曾给学生讲到:
某地两名中学生打架,一人拔出刀把另一人刺伤,他自己也被判了刑。人们无不惋惜:如果那个学生不带刀,这也就是一起普通的打架斗殴事件,批评教育一下也就行了。可就因为有了刀,这起事件变成了刑事案件,两名中学生也吞下了一入狱、一重伤的苦果。
我国法律禁止公民携带管制刀具,就因为它们属于凶器,对公众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试想,人们生活在社会上,相互之间难免产生矛盾,有了磕磕碰碰,火气大的人很可能就会由“动口”变成“动手”,这时,如果一方带有凶器,就会对另一方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有同学会说,我带把刀是为防身,不会去伤人。可现实是,一旦发生矛盾,就有可能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青少年,血气方刚、爱冲动,如果身上带刀是很危险的。所以,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携带管制刀具”列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明令加以禁止。
【具体做法】:
1、 老师一定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心里有事才会对你讲,我们才能及时地做心理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
2、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
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法律法规的知识,典型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从小知法、学法、守法、终身用法。
3、 关注身边的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情感波动。
良好的环境能够塑造人,不良的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时刻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尤其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时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4、 杜绝小团体,哥们义气,引领健康的课余生活。
有的时候是学生闲着没事可做,就去网吧、游艺厅等地方,这里人员复杂,就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得充实而又健康。
更新:2007-04-16 04:10:3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