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焦村课改
以前观看的录像课,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学生总是坐在座位上,这种“会议式”的课堂教学,三尺讲台足够教师教书育人,一套桌凳足够学生专心听讲。于是,一台摄像机、一个三脚架机足以轻松地录完教学的全过程。
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则大大不同了,因为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效果“好”了,一台摄像机很难真实记录下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
4月9日,我和李文超、彭江民三人带着两台摄像机和一台两路切换机,在焦村一中录了英语、语文、数学、政治四节课深有体会。
因为,这是在灵宝市掀起学习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之后,焦村一中比较成熟的课改常态课,教师们没有邯郸学步似的生搬硬套,而是,在保留了自己固有的教学经验后,进行了创新。
之所以说是“创新”,是因为焦村一中,并没有象其他学校那样一轰而拥地追求形式上的学习——为各个教室墙壁投资装黑板。而是,因地制宜地让学生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把旧挂历的背面朝外贴上,当作展示书写的“白板”用。利用挂历背面油光纸的性能,学生用记号笔书写后,可以檫掉再写。这种由“小黑板”到“小白板”的创新,不仅仅是为学校节约了投资黑板的资金,而且很具有现代的绿色环保意识,既节约了能源,又美化了环境。
从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来讲,我感到焦村一中的课堂教学有“四不分”:
一是教室前后不分,我们在录课时,几乎分不出教室的前后来,教室的前后都有黑板,老师只是在上课和下课时,在讲台上站立了一下,说“上课!同学们好。”“下课!同学们再见。”整节课,四位老师几乎闲置了讲台。但是,讲台和教室后的空地却是学生活动和展示的舞台。
二是老师学生不分。四节课都是学习委员引导着同学讨论、展示、讲评,学生实实在在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则混在学生中间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如同我以前倡导的那样:教师要“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点拨学习”。因此,看到自己倡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再现,连同学生展示和讨论的特写,以及我的录课技巧都表现在镜头上。我分析:过去要求学生上课时要做到的“专心听讲”要重新定义为:“专心听老师和同学的讲、专心准备自己展示时的讲”。
三是课堂内外不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最忌讳老师讲课时,让学生站在教室外面。但是,焦村一中用于学生展示的白板有很多就整齐地贴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学生展示时,走出教室来到自己固定的署名白板前,这样的展示教师每节课只安排一次,也不担心学生“乱”中偷“懒”,因为展示后,还要互相对改、写出评语,下课后,白板又是同学们自由展览的课堂文化阵地,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温故知新、点评优点和缺点。
四是黑板白板不分。刚才说过,学生自己的白板在教室内外是有固定位置的,标注了姓名和班级,除了上课时展示的内容留到了下课后供同学们展览评说不说,同学最关注的是教室前后的黑板由谁来占领展示。因为,这两块黑板上的展示内容除了互相对改,书写评语以外,学习委员要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讲评的。课堂上,没有看到老师和学习委员事前布置安排谁用黑板,同学们都如不举手积极主动发言一样,积极抢先占领黑板展示。不过只看到“抢”的过程,没有见到“争”的现象。有的同学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在铝合金的玻璃窗上用记号笔书写展示、对改、批语。当然,很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展示呢?我认为在练习本上展示也行,但是,没有在黑板或白板上展示得劲。因为在练习本上展示是传统的完成“作业”的感觉,成功感没有在黑板或白板上展示强烈,而这种以完成“作品”形式出现的展示,学生在愉悦的成就感中,深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说完了“四不分”,就要提到师生最关注和敏感的课堂教学“效果”了。
我自己认为: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宗旨;反过来,任何教学改革的模式都不要以牺牲学生为代价。
综观焦村一中的四节课,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邯郸学步,但在教学“质量”上,没有经过公平的“考试”,还很难及早片面下结论。但我相信:凭着焦村一中的优良教风、学风和改革的创新精神,特别是焦村一中传统的质量品牌名气,即使通过某种方式的考试,质量也会相当不错的。
因此,我敢中肯地给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的说法。因为,他们没有投资黑板的资金,却取得了比投资黑板资金同样好的效果,这就是教学“效益”。
就课堂教学的本身而言: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学生完全通过课前预习、展示、对改和教师的帮助——学会了;通过讨论、讲评和教师的点拨——会学了。在教学目标和目的完成的前提下,达到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