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教,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编者按:“两会”已经降下帷幕,但代表委员们对教育的呼吁仍让我们关注,本期“深度访谈—两会之声”集纳了八位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些代表委员在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依然会为教育鼓与呼。我们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依法治教,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两会”代表委员扫描基础教育
王沛清:
搞教育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现在某些职能部门和学校法人,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法无天,甚至是顶风作案!”
3月4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参加的政协教育界和体育界联组会上,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特级教师王沛清委员专门就依法治教,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学校是一个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载体,但是现在一些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载体片面化的趋向,而且非常狭隘。怎么讲呢?对学校来讲,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载体功能,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妨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更不用说主动发展了。”“我们不是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吗?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从小就失去了欢乐的童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自己的孙子正在重压之下学习,所以王沛清深切体会到学生负担之重。“在小孩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就是玩,完成作业只是取得玩耍的一个筹码,这样持续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在来北京之前,为了准备联组会的这份发言,王沛清对长沙的一所学校进行过调查,结果学生负担之重超出他的想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寒假作业是正常作业的5倍:一本包含语文、数学内容的寒假作业本,一本阅读练习册(其中有练习题200多道,作文多篇),一本心笔算练习册(有60多个练习,每个练习有6~20道题),英语作业包括大量的默写和背诵,学校还布置了阅读抄录30篇。
事实上,关于减负,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和老师,都已经呼吁很久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通篇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学生的负担还是“越减越重”呢?王沛清认为,这还是因为大家都不按照教育规律,不依法办事。比如规定不准乱发资料,不准乱补课,不准布置过量作业,这些规定都清清楚楚,并且三令五申,但是现在一些行政部门和学校阳奉阴违,资料照发,课照补,作业还是那么多。有些学校,学校领导不出面购买资料,就把任务分解到班主任那里,与其工资奖金挂钩。还有些学校和附近的民办学校串通,到那里去补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王沛清说。
王沛清强调:“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腐败,比吏治腐败更可怕,如果大家都言而无信,没有敬畏之心,很难想象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因而,他再次重申,必须将教育行政权力的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治教,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李未明:
不能把业余考级变成新的应试教育
如今,“考级”已经成为家长中流行的一个名词。家长们见面,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家孩子几级?”“我孩子已经是八级了!”本来是面向全社会的艺术考级逐渐在青少年中火爆起来。
据了解,现在开展各门类社会艺术考级的单位已发展到几十家。其中,举办音乐考级的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等。举办美术考级的有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学院等多家单位。舞蹈更不用说,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中国舞蹈考级除了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设有考点外,足迹已经涉及到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等国。
“两会”期间,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教授李未明对现在社会的业余(艺术)考级提出了激烈批评。因为曾担任过全国器乐考级委员会手风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未明委员显然对考级非常了解。他说,现在是该对业余考级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李未明告诉记者,本来业余考级的初衷是为了引导青少年的业余学习,培养其艺术素养,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趣味。但考级进行到今天,每个省市都在考级,一个地方甚至五六个单位都在组织考级。有些部门为了争抢生源,增加收入,考级已经演变成经济利益之争,背离了考级的初衷。更有甚之,有些部门为了吸引更多的考生,不惜降低评审标准。李未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没有达到级别,但是就拿到了证书,这会让这个孩子以为这样弹曲子就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有的家长和老师每年围着考级转,学生为了考试就学习那几首曲目,导致知识和技能都非常狭窄。本来考级会有一个专家评审意见,但现在很多评审意见都没有认真写,证书几乎成为一纸空文,很多学生高级低能。“带着功利的思想去学习艺术,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不能把业余考级变成新的应试教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盲目的考级热,李未明认为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家长间的互相攀比,以级别来衡量艺术水平。第二种是个别地方个别学校在学生升学时要看看学生的特长,而特长就是通过考级证来体现,从而导致考级队伍越来越大,考级证越发越滥。李未明说,因为缺少规范有力的管理,现在的考级市场很混乱,已经到了必须整顿的时候。不然,其负面影响将贻害无穷。
由考级热到艺术高考热,李未明认为这两个“热”都应该冷一冷。“有的艺术院校考试,一天就考三四百人,几分钟打发走一个考生,怎么能做到客观公正?对学生来说,愿意学艺术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现在发展速度都过快了,应该慎重一些,不要以为学习艺术就比较容易,成名会比较快。”李未明语重心长地说。
黄晓浪:
民办学校教师的权益应得到保证
从留德教育学博士到私立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校长,从教育理想的架构者到教育的实践者,全国政协委员黄晓浪对基础教育的热情和专注,见者有目共睹。
但谈及现在民办基础教育的现状,黄晓浪有许多忧虑。“民办基础教育现在面临一个坎,怎么能熬过这个艰难的冬天,这是所有民办教育者都在考虑的。”黄晓浪认为,随着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生人数的减少,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加,一些家长选择从民办学校退出,重新回到公办学校。其实,早在几年前,民办学校就开始大面积地撤退。目前生存下来的民办中小学,据黄晓浪分析,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确实是自身条件过硬,从而能够继续生存;第二种是学校更多依靠市场操作和经济运作,虽然目前还能支持,但在他看来,并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在黄晓浪看来,虽然民办基础教育市场萧条,面对的群体越来越小,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最有生存空间的还是那些靠质量求生存和发展的民办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希望也在于此。
针对一些靠经济运作方法,或者靠收取教育储备金获得资金的学校,黄晓浪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这些学校现在或许能弄到粮食不至于饿死,但是他们用将来的钱填补现在的亏空,并不能保证将来不饿死。“不靠教育质量赢得生存和发展,是熬不过这个艰难的冬天的。”黄晓浪强调。那么这个“冬天”会有多久,黄晓浪认为,还会持续若干年,到那时中国基础教育市场才会平静下来,优质民办学校质量、师资和形象才会稳定。
现在,最让黄晓浪着急的不是学校的未来,
而是师资问题。事实上,关于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问题,黄晓浪也呼吁很久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明确,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公办学校的教师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落实中,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难以享受到同等待遇。”“社会缺少配套的政策,不利于师资的稳定,我们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好老师,可是看到公办学校有编制,都跑掉了。”谈到这里,黄晓浪非常着急。
“编制”看似无形,但黄晓浪却认为这是很多老师无法拒绝的“诱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就像两条河,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合为一体,形成对流。”为此,黄晓浪建议,不管是公办学校教师还是民办学校教师,都应该全部进入教育人事部门的资料库,实行统一的人事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民办教师也有正当的权益。
“师资,是我们学校进一步发展生存很关键的因素!”黄晓浪说。
谢衷洁:
减负从教育均衡开始抓起
身为北京大学教授,当过连续三届政协委员,谢衷洁委员对基础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无论是小组发言,还是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作为反映减负问题的代表,他一直在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谢衷洁列了一份北京市某校学生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生活与品德、信息与科技、国防教育、奥运教育等。“一年级才六七岁的孩子,有必要学国防教育课吗?”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功课,课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补课更是层出不穷。“周五下午放学后,去上奥数班,当然现在改叫‘快乐5+1’了,可是快乐吗?有些奥数题,难得家长都做不出来。然后是英语补习班,各种特长补习班。”谢衷洁说,他看到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那么,是家长们太过盲目吗?谢衷洁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去理解。在他看来,一些家长的担心是有理由的。现在虽然规定“电脑派位”,但很多家长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走这一步,因为害怕孩子被派位到薄弱校。尽管这只是个可能,但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于是,为了上优质学校,便有了“快乐5+1”和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电脑派位是在教育资源分布比较均衡,学校发展水平大体持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很好实施的一个措施,只能说是我们未来要实现的目标。”
谢衷洁曾经做过6年的北京教育督导,对北京“小升初”、“初升高”深有感触。家长们驱赶着孩子补课,给孩子加码,就是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上了一个好学校,才会有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一环扣一环。甚至有家长这样告诉谢衷洁,我可以还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但我负担不起他中年的痛苦。“现在社会分配的确存在一些不公现象,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收入,这是不对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是由他的考试分数决定的。”“而我们的孩子就在一层层的考试中,失去了兴趣和欢乐。”谢衷洁的语调变得有一丝沉重。
谢衷洁也承认,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从现实的层面来说,更重要的是解决教学资源合理分配问题,尤其是提高后进学校水平的问题。谢衷洁认为,如果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相差不是很大,家长并不会一窝蜂地去择校。因此政府应该在提高后进校方面多着力,应该做出规划,在十年或者十五年的时间让多少比例的后进校提升上来,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规划。
谢衷洁强调,教育均衡不仅仅是优质校派一两个老师到薄弱校去,不是一个教师一门课的问题,需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同时政府要把更多的投入放在薄弱校去,吸引更好的师资,这样三五年下来,才会真正见到成效。
更新:2007-03-22 16:52:2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