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笑出眼泪的下乡乐趣

作者:fengye 来源:bz 点击:6546

   半个月的下乡生活,没有辛苦、没有劳累,有的是笑出眼泪的下乡乐趣。

10月30日到了豫灵六中,发现校园里有一尊和所有校园都不同的雕塑,于是好奇地把它拍下来。原来,这是个文物古迹。校长告诉我,这里有个杨震祠堂。啊?!我也姓杨,终于找到杨氏祖籍了。

在灵宝市区的弘农春秋园,有个“三鲚书堂”的亭子,其实它的原址在这里——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我特意在这里留了影。

真是《天下杨氏出弘农》啊!http://www.fyeedu.net/info/52131-1.htm

这是豫灵六中的陈校长,攀谈中了解到我们都认识裴跃进老师,不过,我告诉他:“裴跃进老师已经不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了。现在重庆市叫什么技术研究学院。”于是,陈校长就上网查学校、打重庆市的114查号码,嘿嘿! 居然和 裴跃进老师同上的电话了。

这是在豫灵镇杨家小学拍的一个合影。右边是小学校长,左边的是教师建海潮。两年前,我还在县东的阳店镇干教办主任时,建海潮踊跃报名分流到县西的这个小学来支教,已经坚守了两年多。两年来校长待建海潮亲如兄弟,为的是留住建海潮这样的公办教师,因为这里教师严重缺编。

这是一棵古槐树,远处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戏台。如今,村民们已经不靠舞台娱乐了,倒是在槐树下休闲纳凉。巧妙的是这是在西阎乡杨家寨村拍摄的,这么巧,又与姓杨的攀上了缘分。

  校园里这棵桐数树的树枝上挂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东西——钟。还记得“当、当当,当、当当......”是预备铃声,“当当、当当......”是上课铃声,“当、当、当......”是下课铃声,,“当当、当,当当、当......”是集合铃声。 奇观的是智能拼音忘记了表示铃声的响声词,只好用“当”来代替了。

  在朱阳三中,校长高兴地告诉我,最近他们学校又搞了一次奇石展。眺!这是学生在河滩拣到的一个根雕,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加工,特别像蛇,逼真极了。

远眺山下有个学校,近看门前有条小河;田间禾苗茁壮成长,道上农妇奋力拉车。——这是在朱阳镇两叉河拍到的一个镜头。

国旗迎风招展,阳光沐浴校园;花开国旗台前,两免滋润心田。——这是在朱阳镇两叉河小学拍到的一个镜头。

  朱阳三中的奇石辅导员古印龙(中)老师在讲解奇石文化。左一是朱阳镇两叉河小学校长,他说他5年前在灵宝参加小学校长培训时听过我讲课,记忆最深的是我说过:在一个酒场上,人人都要举杯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大部分都说:“我叫XXX,在XXX单位混里。”而我则认认为:自己身为国家干部,说“混”不符合身份,说职务显得不合场合,于是我说:“我叫杨丰烈,在故县教办挣工资的。”原来,我的流毒已经延伸到深山了。想不到,好几年了,这位校长还记着我的话。

  看看,这个卫星接收天线,无论你把方向调得再准,也不可能收到任何信号!原来,校长假期怕设备丢失,把高频头拆下来保管,开学再安装时,把高频头按翻了。可笑吧。

左看是破烂不堪的篮球板,右看是现代化的卫星接收天线。校长说:“别着急,新篮球板已做好,马上就换。”

  以前,我们常说:“农村的学校是三‘土’——土房子、土台子、土孩子,说的是农村学校的教室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或者是土窑洞,桌子是土墩上架木板,坐的是土里土气的穷孩子。”现在倒好了,教师的讲台也不土了,纯洋灰做的,还镶上了瓷砖呢,够“结实”吧?

   在豫灵镇杨家村“三鲚书堂”遗址遇到的是历史上的老教师——杨震,到了这个小学倒是遇到了全市最小的老师也姓杨。看来我们杨家真是有缘分了。仔细分辨是哪位?我来告诉你,就是左边的第一个,今年仅16岁,暑假才初中毕业,由于家境比较困难,上不起高中,先来这里打工——当个代课教师,一面挣钱、一面学习,然后到明年再去考职专或普通高中。 不要小看他,他可是这里唯一一个能力最棒的英语教师呢。这是一所深山区的学校,一至六年级50多名学生,7位老师,2位59岁的,4位45岁以上年龄的,就是这位小杨老师懂英语、会电脑,他还教着六年级呢。我问他:“一月的代课费是多少?”他说:“二百五。”我说:“什么?二百五!多难听!你知道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吗?”他说:“不知道。”我说:“过去的钱是圆形中间有方空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马钱。为了携带方便用线穿成串,一串就叫一吊,一吊是五百个,半吊是二百五十个。才知道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了吧?”他腼腆地笑了笑说:“知道了,就是‘半吊子’。”我又问:“那么,学校有伙房?”他说:“有。”我又问:“一月伙食费能有多少钱?”他回答;“16块钱。”我惊异:“不可能吧?吃什么?这么便宜?”他回答说:“每周回家背馍、面、玉米糁子和咸菜,学校伙上加工就是了,紧面吃个熟菜。”啊!原来这样。山区的孩子辛苦了!山区的老师也辛苦了。

  看看路边的公里桩,呵!“011”,以为“110”的警察来了。原来,是“011”在作怪,我们下乡的汽车没有油了。仔细想想也对“‘X009’即未知数要汽油;‘011’即‘洞吆吆’汽车油箱肯定是空的”。这真是奇遇啊。幸亏有手机,呼唤前方的校长驾驶摩托车来送油。

  这是朱阳镇秦池学校,远处的移动信号塔,说明这里通讯信号不错。不过,这里距卢氏县的木桐乡不足15里,但距朱阳镇120多里,早上我们8点从灵宝市区乘车出发,12点才到达秦池学校,这张照片是11月6号12点11分拍摄的。

  说起秦池还有一段美好的古老传说和现代新闻。据说:秦池原属卢氏县管辖,由于在卢氏和灵宝的边界发生了一个人命案,两县县官都去断案。卢氏县官对灵宝县官说:“你如果把案子破了,秦池就归你们灵宝管。”一日,灵宝县官躺在一个槐树下休息,猛然看见一只蜘蛛织着网往槐树上爬,眼前一亮,心生一计:“蜘蛛上槐树——蛛,啊,莫非是‘朱阳’的‘朱’这——,“上槐”,对了杀人者‘朱上槐’也。”于是,灵宝县官走访秦池看是否有个叫朱上槐的人。不错,果然有个叫朱上槐的,抓住后经过严刑拷打,从实招供。最终,秦池划归灵宝管辖。

  到了上个世纪何竹康任河南省长时,秦池村民联名上书省政府想回归卢氏县,其中申述一个理由就是,交公粮翻山跃岭到朱阳镇没有到卢氏方便,同时也举了上面的传说。何竹康省长亲笔批复:“秦池划归灵宝隶属习惯,民间传说查无证据。”

更新:2006-11-21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