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学堂现京城 新式教育再起争议
法无禁止即合法?
“大理段誉拜,春柳乘贵风。”在家里看电视剧《红楼梦》时,面对妈妈的提议,5岁的王屹澜出口成“诗”。作为北京日日新学堂的创始人,王父满脸骄傲。
在接受《法制早报》记者采访时,王父表示,像他们这种被称为“私塾”的学堂正面临来自政策上的挑战,想低调处理。因此,他不想用真名出现在文章中,只用网名“无将大车”。
“无将大车”坦诚女儿做的并不是“诗”,但是“诗”的韵律已经潜移默化在女儿的意识里。“这得益于我从小让她背各种诗词歌赋。”
像王屹澜一样,在日日新学堂背诵诗词、《易经》、弟子规等古文的孩子还有5个,他们是北京“学堂教育”的尝鲜者。
10月8日,日日新学堂在5位家长的集资下正式运行,这一天5个孩子兴高采烈地享受了一次“学堂化”教育。
近日,学堂运转不足一个月,学生增加至6人,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他们。
“无将大车”成了忙人,孩子们愈来愈多地面对镜头,日日新学堂也成为了热点。
将日日新学堂推向媒体焦点的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还有背后的法律博奕。
上海“私塾”孟母堂的出现就引起社会热议,不单单是背诵四书五经的教育方法,争论更大的是:私塾式教育是否违法?有教育部官员称孟母堂的做法违反义务教育法,剥夺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此言论激起了孟母堂方面的抗诉和诸多家长的不满,但它还是于7月份被上海市教委叫停。北京的日日新学堂似乎也在走孟母堂的老路,新式“学堂教育”该何去何从?
新式教育悄然兴起
走进日日新学堂,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
一道长木桌横在大厅里,墙上挂着学生们的画,角落里散放着学生去野外采摘回来的南瓜。记者来到日日新学堂时,学生们和两位老师在外面自由活动,王先生和生活老师正在拿保鲜膜铺在桌子上,准备中午师生总动员包饺子。
据“无将大车”介绍,学堂装修全部采用的是原木材料,包括原木家具,原木地板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远离污染,营造一个环保的教学环境。
学堂目前有3位老师,一位文科类老师,主教一些汉语言、经典诵读等之类的课程;一位理科类老师,主教数学、生命科学等,还有一位生活老师。除此之外,学堂的学生们还要学习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课程,按照王先生的设想,每周还将有一次户外活动。
“我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人格和创新能力。”这一点是“无将大车”等家长办学堂的初衷之一。
临近中午,6个孩子和3个老师一起包饺子,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包。结果每个学生包出来的饺子都奇形怪状,一个小女孩将饺子包成了船的形状,起名为“大嘴”。老师要求学生都要给自己的每个饺子起名字,于是就有了“船”、“ 熊猫”、“悠悠赛”等饺子。“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我们就是要最大地发挥出他们的个性。”学堂宋老师拿着“大嘴” 说。
日日新学堂将教育目标定位在着重培养孩子的艺术品位上。
“在这点,我和其他创始人也是达成共识的。”“无将大车”说。据此,学堂将课程设计得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讲究“身体的学习”,“这样就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在关键时刻可以随时反应出来。”
家长们对日日新学堂的教育成果非常满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开心,也成了5位家长继续办学堂的动力。
“在这里,孩子们感受不到压力,很轻松地学习各种知识,他们高兴所以我们也高兴。” “无将大车”说。
学堂的出现
是“社会必需”?
“我在女儿出生前,就有办学堂的想法。”这个想法在“无将大车”的脑海里酝酿了很久,直到碰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拍即合,于是诞生了日日新学堂。
日日新学堂是北京首家被媒体曝光的学堂,但它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特例,它的前辈中有3年前开办的武汉今日学堂以及有“全日制私塾”之称的上海孟母堂。
除此之外,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学堂藏于“地下”。
据“无将大车”介绍,武汉的今日学堂是全国首家开辟“学堂教育”模式的私人教育机构。而孟母堂显然更具规模一些。
孟母堂要求学生们熟读古文,背诵经书,“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背诵”是其明文规定的“教学原则”。它要求学生们背诵《易经》等13部左右的经书,包括英文名著,以及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
其以读经的教学方式教书育人,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并不是先例,但在这个时代却是个异数。自7月份,在“读经教育与学校教育”研讨会上有老师不经意间泄露出“孟母堂”,紧接着被上海媒体曝光,之后引起媒体的广泛追逐,“孟母堂” 的一言一行开始成为报端焦点。
回顾孟母堂的“成长史”,其办班初期也只有3个学生,且家长都是创办人的朋友,逐渐扩展至12名学生。
日日新学堂的初期像极了孟母堂,它是否在模仿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的育人方式?
“我在5年前就在思索教育问题,脑海里就有学堂教育的萌芽,那时孟母堂、今日学堂等都未成立,只能说我们在想法上不谋而合。” “无将大车”否认了“模仿说”。
看来,这种互不知情下的“不谋而合”恰恰反应了一个道理:学堂式教育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出现的。
孟母堂的出现引发了许多的争论,很多人在质疑:私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复古、倒退?
“首先,我更喜欢称其为‘学堂’胜于‘私塾’。” “无将大车”说,“另外,人们之所以产生质疑,是因为他们没考虑清楚。而作为孩子家长的我们,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发现,这种教育方式将更能适应社会。”
“无将大车”认为,学堂式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在美国被称为“家庭学校”。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革命之前只有贵族学校,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业革命之后引发的是劳动力需求狂潮,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于是就产生了工业化教育,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前身。
如今“学堂”、“私塾”的兴盛,“无将大车”称其为“教育的回归”,并不是“复古”、“倒退”。
与法律博奕
正当“孟母堂”热火朝天之时,上海市教委经过调查发现:“孟母堂”并未获得过办学许可,属违法办学;且未经有关物价部门审核,擅自向学生家长收取高额费用,为此,已责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和依法处理。与此同时,对于有家长把适龄子女送到该学堂接受教育的行为,上海市教委表示,与《义务教育法》相悖,亦属违法行为。
紧接着,孟母堂在网站上发表《孟母堂家长声明》,宣称:“我们只是家庭自主学习的形式,不属于国家所规定的办学形式,并非什么教育机构,所以无须向有关部门申请办学。”而孟母堂的创始人也表示将会对上海市松花江教育局和上海市教委分别提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有教育专家认为,家长不送孩子去读正规小学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而且在学堂式小圈子里很难适应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根据法条,只要年满6周岁的孩子就应当入学接受教育。但如孟母堂类互助学堂,是否归为“学校”,是否属于传授“教育”,外界至今仍在争论。
“无将大车”认为:“第一,《义务教育法》是滞后的,制定法规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第二,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提供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学堂提供的是优质教育,并不违背教育法的立法精神;第三,教育法并无明文规定‘ 不能在私塾上学’,法无禁止即合法;第四,‘违反教育法’的说法,只有一位教育官员以私人谈话方式提及,我觉得这并没有法律效力。”
办学堂在冒险,
子女是“赌注”?
有人认为,让孩子接受“学堂式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而“赌注”则是孩子的未来。
“你说我会拿自己的孩子冒险吗?” “无将大车”反问《法制早报》记者:“我们身为孩子的家长,怎么会冒这种危险,我们办学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心血来潮。”
为此,他咨询过很多中学老师,“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为了平均化,本来孩子可以3年学完的课程偏偏要教6年。” 谈话中,“无将大车”将其比作“浪费”。
他的女儿王屹澜本来有资格读北京市重点小学,但是在幼儿园时就被王先生转到日日新学堂,接受个性化教育。
“无将大车”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模式成功了,孩子们会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不成功,我们自己承担责任。”
“无将大车”对学堂式教育的成功充满着自信。他说,美国有很多“家庭教学”,让孩子在家中接受私人教师的授课,这在美国也被许多专家质疑。经过调研后发现,“家庭教学”下走出的孩子要比接受正常教育的孩子考试成绩高30%,并且没有发现一例不适应社会的现象。
有“童话大王”之称的郑渊洁曾经让自己的儿子在家上学,他为其编写了多部教材,目前他的儿子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而郑渊洁也是出于不满意现行教育,采取了类似美国“家庭教学”的方式育子。
日日新学堂目前授课重心放在学前教育,而是否开办小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王先生称要看看“政策环境”以及“家长的承载能力”之后,再作决定。
更新:2006-10-31 03:35:1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