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校园 “教育冷暴力”的解析与对策

作者:山东省济南中学副校长 /崔宝山 来源:摘自:《山东教育社》 点击:6166

  
  


随着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少见踪迹,但 “教育冷暴力”现象却有增长之势。因而,有必要对校园“教育冷暴力”现象作以解析,以求育人之良效。

一、解析校园 “教育冷暴力”

(一)何谓校园“教育冷暴力”?

“暴力”一词在《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它是相对于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而言的。

(二)校园“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1.冷漠型: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

2.教训型:教师高高在上,一味批评,教育变教训。

3.威胁型:教师动辙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就把你送到教育处。”

4.嘲讽型:教师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冷嘲热讽,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5.孤立型: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

6.控制型:有的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

(三)校园“教育冷暴力”的特点

1.机动性强。由于职业道德、教师素养、性格特点、心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冷暴力”有它的机动性或习惯性。同时,因为“冷暴力”要求的时空条件低,因而,它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随意性。

2.隐蔽性强。研究发现,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的教师经常使用“冷暴力”,但在主观上却对此感受不清晰,甚至认为一切是为了学生好。

3.伤害时间长。软伤害很难治愈。体罚疼在身上,“冷暴力”伤在心上,有些学生甚至十多年后也未必能驱散心理上的阴影。

(四)校园“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危害

教师经常使用冷暴力,会导致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学生注重老师胜过注重家长对自己的态度。 “教育冷暴力”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恐吓、侮辱等语言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厌学,甚至造成自闭,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

二、校园 “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校园“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是源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对工作失去认同感,情感投入差。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弱化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的源动力受到削弱。

二是源于统一的教育模式。现在我国仍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育方式。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教育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扼制,教师对学生热情度降低。

三是源于教师的职业压力。近几年,教师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使得教师对学生产生了麻木的情绪。大班额的现实客观上也使教师无力热情相对。

四是源于教师的教育惯性。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学生的发展或变化往往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虽不再施以打骂等手段,但由于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认知惯性以及学生问题给教师心理上带来的失望与挫折感,导致有些教师对问题学生施加了循环性的 “冷暴力”。

五是源于师生间的沟通障碍。教师为了学生好,但却不能让学生和家长理解;教师在客观事实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但教师在主观上并未意识到。

(二)避免校园“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1.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从业的神圣感,让教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唯如此,教师才能自觉地、持久地、耐心地关爱学生。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注重教育管理中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规范教师教育管理用语,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与鼓励教育。教师要不断发现与再造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

4.减少压力,让教师拥有关爱学生的空间。一方面,学校要改变评价教师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的方式;另一方面,要适当地控制班额,积极尝试小班教育,这样有利于教师耐心地对待学生。

5.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校要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充实专业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指导工作。

  

  
更新:2006-04-22 05:15:0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