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露华凝诗·文藏秋实——寒露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露华凝诗·文藏秋实——寒露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草地、树木、活动教室,准备菊花、红叶、板栗、陶罐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寒露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三候特征,通过“感露华之凝·品诗文之韵·悟沉淀之道”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露凝万物的清寒意境与秋收冬藏的沉淀智慧。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内在沉淀与生命丰藏”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寒露“露气寒冷,凝结为霜前兆”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赏菊、饮菊花酒、登高采秋);
- 背诵2-3首寒露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白居易“袅袅凉风动”、元稹“寒露惊秋晚”)。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寒露意象(寒露、菊花、红叶、鸿雁、板栗),感受“清冷中见绚烂,萧瑟中藏丰盈”的独特意境;
- 创作节气短诗或沉淀主题微散文,表达对自然凝华与生命积淀的感悟。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诗人笔下的寒露情怀(白居易的感时伤逝 vs 王勃的壮阔秋思);
- 辩证思考“凋零与丰盈”(草木凋敝 vs 菊华独盛)、“迁徙与沉淀”(鸿雁南飞 vs 万物藏实)的生命哲学。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凝露知寒(25分钟)
- 情境导入“五感识露”(10分钟)
- 视觉/触觉:清晨或喷雾制造“寒露”于草叶,用放大镜观察露珠形态(晶莹清冷),指尖轻触感受凉意;
- 嗅觉/味觉:嗅闻菊花干香,品尝蒸板栗/栗蓉(象征秋藏之实),体会“寒露吃栗,健骨补气”的俗谚。
- 名作初探“诗文品秋”(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白居易《池上》(“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王勃《滕王阁序》节选(“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张炜《融入野地》节选(感悟“寒露后的大地如沉思哲人”)、郁达夫《故都的秋》(品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的萧瑟美),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物藏华(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寒露意象锦囊”(露珠瓶、菊花瓣/图片、红叶标本、鸿雁南飞图、板栗/陶罐):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寒露藏宝图”(例:露珠藏进菊花心,板栗躲进陶罐里);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寒露”喻时光凝思,“菊华”喻晚节高洁,“鸿雁”喻生命迁徙,“板栗”喻沉淀的智慧),结合文本谈文化内涵。
- 民俗剧场“古今藏秋”(20分钟)
- 分组演绎寒露场景:
- A组《采菊东篱》:持竹篮采菊花道具(或图片),吟诵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会隐逸高洁;
- B组《登高望远》:用纸卷望远镜“登高”,朗诵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感受秋思壮阔;
- C组《藏秋宴》:用陶罐装板栗、红枣等,模拟“藏秋实过冬”,诵读农谚“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理解顺应天时、未雨绸缪。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藏心实(30分钟)
- 自然书写“露晶心语”(15分钟)
- 制作“寒露凝华书签”:
- 用蓝色水彩点染“寒露”背景,粘贴“菊花”或“红叶”象征秋华;
- 题写自创格言(例:“露凝天地清,心藏岁月金” 或 “凋零是土地的沉思,丰盈是生命的伏笔”)。
- 薪火传承“心实藏珍”(15分钟)
- 书写“我的秋藏卡片”:
- 幼儿园:绘画“我想珍藏的秋日宝贝”(如:一片红叶、一颗板栗);
- 小学:摘抄寒露诗句 + 一项“精神收藏”(如:“记住一句家风,珍藏一种品德”);
- 初中:以“沉淀的力量”为题写微散文,探讨知识、情感或挫折的积淀意义。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寒露三候中“菊有黄华”指什么?(菊花盛开)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白居易与王勃笔下寒露氛围的差异(凄清感伤 vs 清朗壮阔)。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个“家庭寒露藏秋罐”(收藏秋日果实+写有家庭愿景的纸条)。 |
创新应用/科学观察/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菊花凌寒而开与板栗藏实,感悟“外在萧瑟掩不住内在丰盈”的生命韧性;
- 在“藏秋宴”中理解“沉淀是为更久远的绽放”的生存智慧。
- 生存能力:
- 在登高协作与自然观察中,提升空间感知力与时序预判力(为冬藏准备);
- 学习“顺应天时,厚积薄发”(藏秋实、积知识)的生存策略。
- 生活状态:
- 领悟“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周易》)的古训,培养不张扬、重积淀的生活态度;
- 建立“凋零亦是风景”的审美观(如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色),在萧瑟中发现诗意。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 菊花盛开
- 重阳节
- 农夫天天不停闲
- 探究卡:
- 白居易以“凄凄寒露零”渲染秋日凋零的感伤氛围,意境凄清;王勃则用“潦水尽”“烟光凝”描绘水澈山明的壮阔秋景,格调清朗宏远。
- 饮菊花酒蕴含:养生价值(菊花明目清火,酒暖身驱寒);精神象征(菊喻高洁品格,如陶渊明);民俗信仰(祛除不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载“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 寒露大地既是自然层面的草木凋零、露凝霜降的萧瑟景象;在文学中更被赋予精神层面的意象——如张炜笔下“沉思的哲人”,象征万物进入内省与沉淀的生命状态,为冬藏与新生蓄力。
设计亮点说明
- “凝”与“藏”的哲学升华:
- 课程以自然之凝(露凝为霜)与生命之藏(藏秋实、藏智慧)为脉络,呼应《养育》中“内敛光华与厚积薄发”的教育理念。
- 民俗中的生命智慧:
- 将“登高”转化为视野开拓的隐喻,“藏秋实”链接未雨绸缪的生存智慧,“饮菊酒”对话陶渊明的精神高洁,使习俗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
- “凝华书签”创新载体:
- 将寒露的清冷与秋华的绚烂凝聚于方寸书签,让抽象的“沉淀之美”可视化、可持存。
-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
意象解码 |
藏秋实践 |
生命宣言 |
幼儿园 |
拼贴“露珠与菊花” |
彩绘“我的秋日宝藏盒” |
“我要像小松鼠藏果实!” |
小学 |
创作“红叶飘落三行诗” |
制作“家风藏言卡” |
书写“我要珍藏的好习惯” |
初中 |
分析“鸿雁南飞”的文学象征 |
设计“知识沉淀计划表” |
撰写“内在丰盈胜于外在繁华”议论文 |
课程金句:“寒露是秋天低垂的眼睫,凝一滴清露,静观万物如何将繁华藏进骨血,等待下一场轮回的春醒。”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沉淀与等待的生命智慧
建议配发《寒露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手绘、民俗图解、“我的秋藏笔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露凝霜降间读懂沉淀的诗意,于菊华粲然处触摸生命的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