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灵宝:点“脑”成金

作者:李宜鹏 乔天民 王建民 来源:wshn 点击:3652




知识就是力量,文化就是力量。

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知识通过教育的传导惠及大众,再注入他们勤劳的双手时,无形的精神宝藏就源源不断地物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正是因为真切意会了文化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力量,灵宝市响亮提出:全市五大特色经济之一———文化教育。

于是我们看到,近两年来,灵宝市高中规模迅速扩大,高考上线率连年递增,高居三门峡市榜首;农民成人学校的苹果管理、香菇生产、畜牧饲养、中药材种植等技术培训活动此起彼伏,农民趋之若鹜;职业中专的毕业生一批批输送到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就业,生源年年爆满……
灵宝点“脑”成金,潜心励志,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累累硕果。

延长的“文化线”

改革开放以来,灵宝市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大大改观,尊师重教氛围浓厚。但近年来,“普九”之后的学生何处去,市主要领导感到很焦虑。在灵宝市工作了5年的市委书记王跃华多次在会议上说,我市初中毕业生相当一部分难以继续上学,让家长操心,让社会闹心。因此,我们要在延长“普九”上做文章,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教育,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服务社会。

扩建老高中,增建新高中,成为灵宝市党政部门为群众办的实事之一。从2000年开始,市里制定优惠政策,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全市高中设施的建设,高中由过去的3所发展到7所,其中公办高中5所,重点高中2所,年招生规模由1994年的1000多人增加到如今的5600人,职专和中专招生3300人,高中入学率达到65%。市教体局局长马稳庚介绍说,2003年是灵宝市对高中投资最多的一年,总投资6500万元,扩大校园面积150多亩,新增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使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大大改善。2003年市里的7所高中比2002年扩大招生2000多人。已有80年历史的省重点高中灵宝一高,过去学校大门蜗伏一隅,环境较差,今年在市里的支持下迁移部分居民,修起了新大门,建起了高达10层的综合教学楼,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在原师范学校基础上建起的实验高中,今年新征土地80亩,经过建设和整理,旧貌换了新颜。这些只是灵宝市改变高中基础设施之一斑。

为了保证高中教学水平不因规模的扩大而“稀释”下降,灵宝市采取优惠政策,在编制控制极严的情况下,每年新增150个教师编制,由教育部门在全国招收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从2001年起至今新增教师编制400多人,保证了教学水平的稳定和提高。连年来,全市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03年考生上大专线2300余人,其中本科950人。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卫保元预测说,根据乡镇的要求和市里的规划,近几年还将新增2所高中,2010年将普及高中教育,比全国目标提前10年。

未能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有一部分将到灵宝市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接受教育,经过3年学习,既掌握一至三门实用技术,又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既能在本地施展才华,又成为外地企业的抢手人才。2003年市里下的招生计划为800人,但实际招生1360人,一些学生在这里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找到了未来的希望。

“特色”的魅力

2003年8月上旬,陕西省定边中学一位同志来电,询问灵宝市第二小学自编的校本课程“韵律操”,希望购买有关资料……类似二小的校园特色教育,在灵宝市中小学已开展了数年,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之势。

从2000年开始,灵宝市各中小学开始了“新课堂”教学实验,200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新课堂”教学实验基地。上至教体局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把新课堂教学实验作为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新举措。2003年,市教体局投入资金50多万元,抽调800多名优秀教师,参与新课堂教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市一小语文老师刘雪凤积极探索,渐露头角,去年7月在山东聊城的讲课交流受到专家好评,被江苏教育出版社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如今,市一高的“赏识学生、惠及终身”、市一中的“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教育”、市一小的“艺术教育”等特色教育已成气候,成绩斐然,目前已涌现出120所特色教育群体学校。

灵宝市的特色教育,不仅在城区开展,而且在乡镇也大力开展。市教体局针对乡镇学校在师资、设施和经验等方面的差距,组织开展了城乡学校“手拉手”、城乡校长和教师对调、对乡村教师集中培训等活动。市教体局规定,凡是拟提拔的城区学校领导都要到乡村中小学担任两年校长;凡是城区学校拟评职称的教师都要到乡村学校任职两年,由此大大地促进了乡村教学质量的提高。2002年9月,省教育厅领导同志到朱阳镇深山区视察,看到一个小学管理正规,制度健全,了解到该校校长是从市区调来的,对灵宝市城乡校长对调的经验予以高度评价。

在特色教育中,灵宝市十分重视中小学的电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不断进步。市教体局领导介绍,自2001年启动电化教育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立微机室118个、多媒体教室120个、计算机校园网6个,109个学校开设了信息课,其中市实验中学获得“国家现代技术示范教育学校”称号。

点“脑”成金

文化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灵宝市提出把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与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结合起来,以职专为龙头,以市乡村成人学校为支撑点,逐步建立了职业教育网络,使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农民致富的“好帮手”、产业调整的“助推器”。

灵宝市职专凭借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基础,已形成了机电、园艺、养殖、刺绣、植保、计算机应用、旅游、文秘等12个专业,除每年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对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民进行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受到群众的欢迎。2003年,市里提出了建立“三区一园一基地”经济发展示范点,职专被确定为“灵宝市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市里投入巨资扩建教学设施,新增校园40亩,新建了青壮年农民培训楼、办公楼和宿舍楼,使培训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市长王万鹏在谈到提高全市劳动力素质时提出,今后灵宝市输出的劳动力都要经过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之具有较高素质,不能只挣力气钱,而要挣技术钱。从2002年起,市里规定,初、高中毕业生都要进行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后才准予毕业。近几年来,职专培训的学生基本上都被输送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2003年仅向苏州市就输送了300人。今年春节后,职专办了一期计算机应用、家用电器维修两个班,计划招生100人,但实际招了143人,还有一些人问何时办第二期,准备届时参加。如今,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已成为灵宝市青壮年农民的热心事。

目前,全市17个乡镇都建立了成人学校,有教室,有教员,彩电、VCD机、图书等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料一应俱全,保证了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近两年,灵宝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确定了发展果、牧、菌、烟、菜、林、药、草等8大产业,对农民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园艺局、农业局、烟草公司等部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联系,按时聘请专家,利用成人学校,农民技术培训收到了明显效果。目前,市里已建成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6个、市级10个,2003年完成青壮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人次,回乡知青培训2000人次。除实用技术外,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学习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逐步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更新:2006-02-08 14:23: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