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违纪学生,“惩戒权”是灵丹妙药吗?
近期,有媒体追问:“学生伤害老师!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老师?”亦有学者撰文,高呼“中国建立教育惩戒制度刻不容缓”,还有类似“中小学教师亟待关爱”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地转载。这些观点获得教师广泛点赞,只因道出大家的心声,这既有教师身处弱势地位的悲观,更有面对学生违纪难管的无奈。
学生伤害教师,或者家长校园闹事,尽管原因多样,但都跟教育违纪学生有关。现如今,媒体的高度关注,家长的溺爱过多,孩子的心理脆弱,遇到学生违纪难管,打不得、罚不得、骂不得也说不得,稍不留神导致学生行为偏激,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真的要看学生或家长的脸色行事,或者为避免引发冲突,明哲保身而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吗?当然不行,这样做有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也愧对自己良心及其他学生和家长,有辱“人民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学生违纪必须管,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正常教学秩序的根本保证,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该管而不敢管”的难题如何破解,学生违纪到底怎么办?有学者从法律层面,就教师是否有权管进行了探讨,指出“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更多的是规范和约束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保护学生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保护其正当权利不受侵害。而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对抗教育、挑战教育秩序的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舆论倒向“弱势群体”的气候下,对违纪行为的管理措施,也总是被解读为教师伤害学生行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无法无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学校无理取闹,师生冲突最终以教师道歉、赔偿、受处分惨淡收场。似乎,教师惩罚违纪学生真的缺乏法律依据,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在我国古代,对违纪学生可以实施体罚——戒尺,更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新加坡、美国等,确实法律上允许教师对违纪学生进行惩戒或体罚。那么,面对学生违纪,让法律赋予教师“惩戒权”是否就是一剂灵丹妙药呢?所谓的“惩戒权”,又有哪些内涵,或者说教师可采取哪些惩戒手段呢?事实上,对违纪学生实施惩戒或惩罚,本就属于正常教育范畴,非要建立教育惩戒制度,那么惩戒只能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另一种表述。
假如,教师有所谓的“惩戒权”,甚至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试问又有哪位教师敢于实施呢?很显然,是否可以体罚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法律允许是一回事,学生接受、家长理解、社会宽容又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要弄清惩罚与体罚的区别,不能把惩罚等同于体罚,而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处于被动。
通常来讲,批评与表扬相对,指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是口头的,直指学生的心理,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利害关系,决心下次不能再犯。惩罚则与奖励相对,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施以“惩戒,责罚,处罚”。惩罚可能是口头的,那就是大骂一顿;也可能是“前途上的”,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处分;还可能是“身体上的”,包括“罚站、罚抄作业、打手心、关禁闭”等等,直指行为的后果,让学生下次不敢再犯。体罚或变相体罚,只是惩罚的一种,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
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批评教育或惩罚,我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制止违纪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课堂上有学生捣乱,或是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制止违纪行为的时候,须考虑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方式上要多样,态度上要委婉,要体现尊重,给学生留面子、有台阶下。事后,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二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避免激化师生矛盾。防微杜渐没有错,但有时学生违纪只是偶然行为,一时冲动或好玩,没必要上纲上线,把简单事物想复杂。面对学生顶撞,最需要的是冷静,深呼吸、微笑一下,再来处理效果会大不一样,也能避免一些过激的言行。同时,加强家校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是看淡评比莫带情绪,一切从教育出发。如果因为个别学生违纪,影响了班级评比,或者老师个人考核,把坏心情带到班上,把气出在学生上,这是很糟糕的,最易激发矛盾造成对抗。对于学生违纪,应该帮助他改正错误,认识到违纪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寻求心理平衡,一味地指责和发泄心中不满,让学生害怕从此不再犯,这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是真心关心爱护学生,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口头批评,但不能骂人,更不能骂家人,也不能使用侮辱性或极端语言。可以适当罚抄罚站,但不能过度过量,进而厌恶学习,切忌不能仗势欺人,对学生拳打脚踢,造成学生身体的伤害。而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提倡用鼓励代替惩罚,增强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感。
五是让课堂绽放光彩,减少违纪行为发生。学生自制能力弱,加上学习兴趣不高,难免发生各种违纪行为,如果老师平时多读书看报,不断扩大知识面,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掌握教育艺术及技巧,让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将大大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
教育违纪学生,我们责无旁贷,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与冲突,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打造和谐教育环境,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