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迎着新世纪的阳光阔步前进

作者:(毛群益 秦新潮 晏绍安) 来源: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 点击:3865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发展记实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始创于1956年,原名罗田县第三中学。历经50年发展至今,成为罗田县规模最大的中学。学校占地面积40亩,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余人,教职工106人。学校具有庄严大方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实验楼、雄伟壮观的公寓楼、古朴典雅的办公楼、宽敞适用的膳食楼以及2个教师住宅区。




教师中有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6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8人, 省、市教育学会会员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5﹪。教师队伍阵容整齐,师资力量雄厚。




三里畈中学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素质”的办学宗旨,明确提出“创特色,争一流,建名校,育真才”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成就显著。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优秀学校”、全国“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优秀实验学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湖北省“高师实习基地合格学校”。2001年被黄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示范初中”称号。2004年评为黄冈市普通中学办学先进单位,2005年评为黄冈市“示范家长学校”。多次评为市级教学教研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县级教学教研先进单位、中学工作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中考优胜单位。




办学50年来,三里畈中学为国家培养了近20000名合格人才。迎着新世纪知识经济勃兴的机遇和挑战,三里畈中学更是激流奋进,快马扬鞭。校貌改变日异月新,质量提高与时俱进。中考连续六年蝉联全县乡镇中学第一名,无论是黄高、一中录取人数,还是学科竞赛获奖人数,均居全县前列。



创新教育    形成格局




江泽民同志曾经严肃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确立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有创新的教育机制和教育行为。我校的校训是“文明、勤奋、求是、创新”,既把创新教育当作了教师的工作内容,又把创新教育当作了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宣传口号:“为追寻梦想而来,为实现理想而去。”不仅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渗透了对学生创新发展的希望和要求。学校教育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育,不能停留在静态单调的层面,只以单纯的智力水准来衡量学生。就人的发展而言,智力固然重要,但技能不可或缺,智力并不等于技能。如果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个创新的发展平台,教师为学生开发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也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建立创新教育的模式,在阶段性实验中获得成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成果,逐步形成、完善。把创新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把创新育人的目标落实到班级、学科和施教者,把创新教育的理念变为创新教育的行动,这就是我们学校长远的战略目标。



几年以来,我校抓住争创市级示范学校的机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创新,取得显著成绩。





    首先,我们确立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求取人人都能成功”;“为每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我们努力营造“勤奋、踏实、进取、创新”的学风、“自信自强、勤奋学习、尊师守纪”的校风、“热爱学生、教学严谨、勇于探索、言传身教”的教风,形成了“科学管理、科研兴校、特色兴校、全员育人” 创新教育格局。第三,我们强化制度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教师聘任制、校务公开制。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广泛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保障。第四,我们大力倡导“主人翁精神、学者型教师、探究性工作、跨越式发展”,以“名师、名校、名牌”战略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层次发展。第五,我们坚持领导带头,以专促教,努力形成创新发展学术氛围。校长贺君雄,省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奖。书记毛群益,省级优秀语文教师,全国课题实验优秀实验教师,罗田县首届常任制党代表,主编《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等书籍5本,在《中国教育报》、《黄冈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种文章60多篇。副校长秦新潮、晏绍安,都是市级骨干教师,均有多篇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领导以身作则,教师不甘示弱。三中的教师都自觉地认真投入到教学教研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累计136篇论文获县以上奖励,有102篇在报刊发表。



可以这样说,三中的创新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三中的教学质量和超常发展态势就是充分的证明。

科研成果    异彩纷呈




在知识经济异军突起的新世纪,科研是生产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领域广阔,对象鲜明。各种科研专题的相互联结与渗透,有助于教育三个面向的纵深发展。纲举目张,扣住总课题,张开子课题,必能捕捉教育教学发展的机遇与嬗变,收获预定的成果。开展教科研,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他们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有献身科学的热情和勇敢;具有敏锐的思维,勤于探讨教育科学的理论;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义无反顾地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具有扎实的功底,不断拓宽知识的视野;具有创新的能力,通过持续的实践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具有泛爱、平等的品质,指引所有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背着包袱,放不开手脚,或不具备一定的体能,想爬山也爬不了多高。




我校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加强师资建设入手,促进教学教研工作的不断进展。首先是加强政治学习,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高度明确教育的功能和教师的职责,强化教师的使命感。其次是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从科学的角度明确教师的责任感。第三是组织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博采精华,充实自身,以逐步创设自己的风格。第四是出台有关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从优化环境与激励机制上为教师科研提供相应的保证。最后是帮助总结提高,从过程上促进或完善科研工作。




教教研专题的承担实施者是有个性的教师,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经验,而是需要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既定的程式,谈不上风格。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实验,有针对性的总结,有“充电”式的吸收,还要有目的的扬弃,在持久、勤奋、善行几个方面下工夫,做出令人瞩目的成果。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可用自己的个性硬压学生的个性。好教师的成功,不是个人的闪光,而是他所教的群体闪光。




近几年来,我校承担了一项国家课题、一项省级课题、多项市级课题。以课题实验带动常规教研,以主导学科带动全面发展,真正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国家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开创了我校新的教育特色,不仅顺利结题,而且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学校。省级课题“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我们坚持“全员参与,持续提高”的实验目标,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验。即:创新观念——着眼于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实用人才;创新机制——着手于建立领导、教师、学生、班组的实验网络;创新方法——着力于形成课堂、课外、实践、评估的运作规程;总结提高——全方位注重方案、资料、成果、论文的积累整理;创建模式——高标准确立兴趣、能力、特长、发展的育人目标。连续三年,在市教科院组织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交流会上,我校作了三次典型发言。除此而外,我校还承担全县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特色教育经验交流会、星级学校创建经验交流会等等,多次承担全县各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名副其实地成了罗田的窗口学校,赢得各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好评。




教科研是兴校兴教之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再接再厉地深入持久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使我校跃上新台阶,提升了办学的品位。



校园文学    亮点迷人




在三中校园中,《铺路石》文学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校园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九十年代,《铺路石》文学社应运而生,历经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文学繁衍文明,将耕耘转为收获,增长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益,增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程度。从2000年到2005年,连续六年中考,三中都获得全县乡镇中学第一名,其中语文学科稳居优胜地位,标示了文学社团的突出贡献。在市级“我爱祖国,我爱家乡”、“亲吻自然”、“我与电话”、“老区精神校校行”等征文赛和县级“新星之声”校园诗歌创作比赛、“做寒假作业快乐”、“我与读书”征文赛中,我校共有100多人获奖。在《黄冈日报》、《楚天声屏报》、《鄂东晚报》发表学生习作40多篇。有18位同学优秀作文选入《新课标黄冈作文》,有5位同学作文选入《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有5位同学习作分别入选《大别山放歌》第一辑和第二辑。先后出刊《铺路石》专辑18期,《铺路石》校报9期。下设《求索》、《笋韵》、《山鹰》等文学小组32个,手抄组刊近300余本。原任社长蔡薇子考入黄高后,通过竞争成为黄高文学社负责人,主持黄冈中学校园网,现在升入重点大学。原任社长崔惠考取一中后,写出中篇小说《神的孩子在跳舞》,荣获全国“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特等奖。前任社长何玉凤中考语文110分,以优异成绩考取黄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题词:“铺路石文学社铺出一条文学的金光大道。”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又是变理想为现实的行动。



长期以来,三中一直把校园文学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阵地之一加以重视。承担国家十五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将课题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由教科室、语文教研组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工作。首先,我们建立校园文学的网络机构,形成完备高效的机制。校设文学社及小记者站,班设文学小组,语文教师当辅导老师,班主任当顾问。这种网络式的机构,既能保证文学社高层次、高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又兼顾大面积,面向全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我们制定科学的课题实施和管理的程序,保证课题研究的有序运作。将课题纳入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中,纳入课改的范畴,作为评价语文教师工作绩效的内容。教科室和语文组常抓不懈,不仅经常举行专题性或阶段性的研讨会,而且注意经常性的成果收集与评选,有力度的促进了校园文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去年10月,我校承办罗田实验区阶段总结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第三,我们创新课研方法,有计划和目的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我们经常向学生宣传:“不要总是羡慕别人,要让别人羡慕自己。不要总是阅读别人文章,要让别人阅读自己的文章”。经常举行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学校开办了文学社网站,选发学生习作100多篇。第四,我们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教师素质发展。我们组织丁际耀、张智、盛燕芹、周淑涛、熊保刚、熊小东、史珍元、黄和春等青年教师编写“与学生谈作文”系列指导文章,不仅编成校本教材,而且在《鄂东晚报》连载,引起较大反响。我们组织罗娅辉、曹卫娟、肖慧、邱敏等青年教师编写“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案例”,有三篇案例分别评为省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2004年底,《铺路石》文学社被《中学生》杂志评选为2004年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50佳。由毛泽东题名、具有近80年历史的《中学生》杂志,由团中央主管,是全国重点社科期刊之一,在众多的青少年刊物中最具权威性。文学社辅导教师丁际耀文章在《中学生》“园丁手记”发表,张上智、舒强、汪爱玲、杨楚楚4位同学的习作在《中学生》“佳作展台”发表。丁际耀老师出席全国课题组会议,在湖北松滋主讲校园大课堂研讨课,博得与会专家和来自全国的众多语文教师的好评,并荣获全国一等奖。今年7月,我校承担的国家十五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成功结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学校。



三中的兴旺发达,曾为罗田的教育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还将以加倍的发展谱写新时代的宏篇巨制。



                       




更新:2006-01-19 08:05:4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