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四小教研教改与学校特色水乳交融
日前,小学第三教育发展共同体活动在市四小举行,该校展示的“三研三创”特色教科研活动赢得了与会各位领导和同仁的一致好评。
“三研三创”缘何能带领这所新建校在人才济济的灵宝教育中异军突起?笔者带领大家一探究竟。“三研三创”是该校2015年创建的教科研体系。其中,三研指研课堂优化,研习惯养成,研文化渗透;三创指创最优教学,创最佳习惯,创最美文化。旨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学习生活习惯,奠基美好人生。具体实施的过程是: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体研讨建构学校“三研三创”教科研体系,以“强化教科研能力,推动教师成长”为宗旨,以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出发点,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把“三研三创”作为学校教科研全面工作的中心点,采用常规学习研讨、骨干引领与专项评比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推进各项活动开展,迅速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让“三研三创”深入每位教师思想。
二是立足校本强化研究。作为“国教育”特色学校,“特”在何处?对于教科研方面而言,就“特”在“国教育”学校特色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与众不同。
围绕 “国教育” 学校特色,教科研重点一方面是研究课堂结构的优化——研讨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教学内容怎样融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富有创意;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是否恰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多媒体使用怎样有效,最终达到教学流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优化,学生能力提升最大化。二是研究养成教育方式与方法——研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写姿、听讲、思考、发言、倾听、讨论等习惯,从而达到人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是研究学校“国文化”特色内容渗透的方法——研讨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将国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让文化在课堂生根发芽,让学校文化与课堂教学水乳相融,全面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学校还依托书法、诵读、礼仪和劳动实践等七项校本特色课程作为外延,实现课堂教学、养成教育、学校文化三项并重、三线并进,让课堂教学特色更加鲜明,让“国文化”渗透更加深入,让习惯养成更加持久。
三是关注长远提升素养。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成长核心素养,首先,采用“三备同步 ”提高备课能力:提前备——引导教师个人提前研透教材,针对单元内容做好初备,将个人初备情况批注在书上或者教参上,组长针对初备的内容提前检查,进行反馈。集体备——周一研课时,采用“专家会诊”式针对主备教师的环节设计及主备情况,同组教师展开讨论,提出个人的个性化建议。个人备——针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主备教师完善教案和课件,同组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个人个性化教案定稿。其次,采用“三课跟进 ”提高教师讲课及听评课能力 :讲课实践——主讲教师针对大家研课的建议,修改个人教案后进行讲课实践,全面提升主讲教师课堂技能及教学艺术;听课反思——同学科教师听课中相互学习,在聆听中反思;评课提升——针对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组内教师进行客观评价,要求抓住重点,有理有据,助推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迅速提升。
同时,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在“三研三创”教科研工作的引领下,着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能力:文化基础——培养学生有内涵;自主发展——引导学生会学习;社会参与——助推学生善创新。提升学生六大素养:人文底蕴——国文化渗透厚积淀;科学精神——快乐课堂促探究;学会学习——灵活学法助高效;健康生活——良好习惯促成长;责任担当——国教育开阔视野;实践创新——综合实践强素养。
四是全员参与注重成效。制订《“三研三创”教科研工作具体职责及要求》、《教科研体系考核系列表》等考核体系,通过固化各学科教科研的时间、严格全体教师研课纪律、全体领导分包学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等一系列措施的保障,确保“三研三创”辐射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制订讲课、研课、听评课标准,对每周“主讲教师”及“主备教师”的研课说课质量、同学科教师参与等情况进行分项进行评级,强化检查和反馈,及时公示结果,稳扎稳打、实实在在推进课堂教学向科学、纵深方向发展,长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经过近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该校“三研三创”教科研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教科研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喜获丰硕成果,在“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中,五名教师参加灵宝市赛讲,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 2名教师参加峡市赛讲,均获一等奖;学校送交的“国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获得省教科所立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研究”获三门峡市教研室立项。
观摩课
杜巧妮老师做课
集体研讨现场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