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免一补”弄虚作假风波始末
今年春季,同心县享受“两免”的学生竟达60351人,“一补”的学生2461人;海原县一些群众为了享受这项优惠条件,也钻政策空子,为孩子突击办理农村户口———
“这学期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少了,学校的日子好过了。”1 1月21日,同心县第二中学校长万永福如是说。据了解,春季学期该校有749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而这学期只有268人。为何两个学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人数有如此大的差距?
今年2月3日,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联合印发《告农民的一封信》,告知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全部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由于对政策的范围和界线理解上有偏差,一些县市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户口学生都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资助范围。2005年春季,同心县对全县所有持农村户口的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
据同心县公安局分管户口工作的副局长李治国介绍,1998年以前,该县农业户口由各乡镇村社负责管理,非农业户由公安机关管理。1998年后,所有户口归公安机关管理。由于一部分农转非户口底子未销、一部分买了城镇户口的农民未被及时注销农村户口等历史遗留问题,致使部分群众同时拥有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同时,同心县公安局利用核查户口之机,在群众所持户口簿上统一加盖了“2005年户口已核”印章,并和学校联系,希望他们督促家长到公安局核户。但开学初,报名的人很多,学校老师忙乱中只查看是否是农村户口,有的学生拿着没有“2005年户口已核”印章的农村户口要求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他们也一律放行。春季学期,同心县享受“两免”的学生多达60351人,“一补”学生2461人。
在“两免一补”政策推行过程中,海原县也传出了异样的声音。一些群众为了享受这项优惠条件,钻政策空子,为孩子突击办理农村户口。今年3月,此事经新闻媒体曝光后,海原县对县城10所中小学进行检查,发现有14名学生存在“一人双户”现象,其中有2人是其家长私自涂改制作了农业户口的复印件,有10人是派出所依据村上出具的证明办理的,有2名是民警违规违纪办理的“人情户口”、“油水户口”。对办理“一人双户”的知情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村级干部,海原县有关部门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9条规定每户罚款50元,并责令其补交相应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出现“一人双户”现象的徐套、李俊、城关派出所,给予其所长扣除当月岗位津贴处罚、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局通报批评的处理;对出现“一人双户”现象和户口管理混乱的李俊派出所、曹洼派出所户籍内勤,由县纪委、县监察局分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针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扩大资助范围,甚至把城市户口改为农村户口等做法,4月22日,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的通知》的269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享受“两免一补”政策。4月底,同心县监察、财政、教育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在学校进行大普查,根据所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提供的父母名单,财政局核对工资名单,监察局核对户口,核查出634名财政供养人员子女。5月中旬,这634名学生的家长到学校补缴了学杂费,不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由于这时已到学期中间,考虑到安定因素,该县对“在城市学校中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不得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这一规定延缓到秋季开学开始执行。秋季开学前,主管教育的副县长郜忠仁在同心电视新闻上就269号文件做了电视动员讲话,要相关部门对本学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在县城一小、二小、实验小学、二中、四中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不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城市中的低保户、下岗职工、农村进城贫困户可继续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上学期学杂费都免了,这学期咋就不免了?”部分家长对政策的变化感到不解。他们认为,“两免一补”政策的阳光应该普照所有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对此,一些家长包括个体户、包工头纷纷到教育局、学校质疑咨询,并向学校提出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申请,仅县城一小、二小、实验小学申请“两免”的学生就达3104人,经过教育局、各学校对学生家庭的核查,仅有42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享受“两免”政策。同心县城第一小学上学期共有1426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这学期核查后只有221名贫困生符合条件。同心县城第二小学上学期有1692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秋季开学时,有近千名家长向学校提出要继续享受,核查后可享受的只有171名。同心县第二中学这学期仅初一年级就有200多名学生家长称其家庭困难要求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其中142名学生填写了申请表,在排查过程中,有两名学生主动承认家庭条件不错,请老师不要去他们家核查,最后,学校只有124名贫困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凸现了我们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信用体系太薄弱了。而增强诚信意识,不仅是政府、干部要做的事,群众也要成为讲诚信中的一员。 (本报记者 张虹 张晓芳)
开栏的话
为了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同心、海原等地一些城里人为孩子突击办农村户口;宁夏六盘山中学49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主动向学校亮明城市人身份(请关注本报明天的报道)。“两免一补”这道道德题,拷问着孩子、拷问着家长。有人选择了欺诈,有人选择了诚信。欺诈让宁夏蒙羞,诚信让宁夏骄傲。一念之殊,道德境界便有天壤之别。欺诈像鼠疫、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疫情一样,一旦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打造诚信宁夏,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诚信宁夏大家谈”栏目,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开展一次如何建设诚信宁夏的大讨论,力求在这样一些问题上形成共识:诚信、守法和奉献,对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宁夏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诚信现象生存的土壤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诚信现象值得反思?我们应该怎样挺起宁夏的精神脊梁?应该怎样打造诚信宁夏?
更新:2005-12-07 03:27:4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