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支出到底是谁的“义务”

作者:郁潇亮 来源:新闻晨报 点击:2009

家庭教育支出总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教育部日前透露,去年全国共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3696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教育部表示,将严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等情况,并承诺用3至5年,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

义务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其应有的特征之一就是免费。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学费全免以及免除部分杂费,但在实际中,中国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费用支出的增长趋势已令人咋舌。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不久前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2011年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研究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市家庭子女教育年均支出达8773.9元,占家庭年收入30%。

从这个意义上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的费用其实仅占家庭教育支出的一小部分。细数义务教育阶段费用支出,主要表现在学校常规收费、学校额外收费、择校费、学习工具花费、教辅材料费用、补习家教费用、特长爱好花费、人情送礼花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等等方面。如此之多的费用类型,盘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家庭的财政之上,难怪社会上对学校乱收费的评议会越来越多。但尽管如此,到了该掏钱的时候,家长们还是义无返顾地为子女进行“未来投资”,甚至在面临择校问题时,还要担心捧着钱送不出去的情况。

教育部此次处置结果涉及金额超过5亿元,并承诺3到5年内“控制义务教育乱收费”问题,一方面显示了义务教育回归公益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中的问题重重,当下还只能从“控制”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处“择校费”、“教辅材料散滥”等现象,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乱收费的状况,但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本是公益事业,义务教育就更不用说。但在当下,即便是身为乱收费现象后果承受者的家长,也已开始将这种负担视为 “义务”,为子女的教育埋单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义务教育渐变为消费教育,虽然今天看来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其中有着应试教育经年累月作用的因素。围绕中小学教育衍生出的种种费用,最终离不开“应试”二字。上小学花钱择校、买教辅、交额外的杂费,是为了上更好的初中;上初中交各种费用,乃是为了上更好的高中;在高中继续花钱补课、送礼,最终是为了考上一个重点高校。能够让家长们心甘情愿掏出钱来的,说来说去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数目又极其有限,在资源本身紧缺的前提下,入学的门槛就由钞票层层垫高了。

而从学校角度来看,掌握稀缺的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便成了财源滚滚的本钱。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并非企业,赢利也从来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资源的不足更不应成为教育者获取“垄断”利润的天然理由。在高考制度暂时无法取代的前提下,如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在入学问题上实现公开、公平,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拿出更加有效的办法。

从更广大的视角来看,消除义务教育乱收费的病症,可能还需从社会心理上寻找原因。应试教育使优质教学资源成为牟利的手段,而应试教育本身则是家长们为子女谋划光明前程的敲门砖。读书只为稻粱谋,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理性”在暗中作用,文凭和学位最终都是为了变现为家庭账本上可观的存款;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成功”的理解偏于狭隘,也使义务教育被大众认可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成为牟利机器势所必然。如果这种社会心理不能及时得以矫正,恐怕义务教育乱收费的情况也只能长期停留在“控制”阶段。

 

更新:2012-06-24 05:10:2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