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吊瓶班”里的残酷青春(图)

作者:zd 来源:网络 点击:10446

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惊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并配发图片引起网友热议。图片显示,教室内很多同学边打吊瓶边复习,场面颇为壮观。对此,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

 

“吊瓶班”畸态的压力
 
漫画评析:湖北孝感惊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 高考临近,微博上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考验,但如此畸态的压力,刺痛了社会的神经,令人深思。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哲学启示呢?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考前增加营养补充能量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高考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考生进入临考冲击阶段,精神紧张,身体疲乏,此时进行适当的食补对于某些学生是必要的。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随意注射氨基酸,可能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肝脏、肾脏负担,绝对有害无益。学生们在教室里打氨基酸,不仅没有节约时间,反而浪费了时间,经常打还可能造成营养的不均衡,着实让人“心惊”、悲叹。
(2)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氨基酸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但“氨基酸注射液”是一种处方药物,它主要针对营养严重不良的患者,对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即使对重病患者,医生也要先详细检查,确定其适应症且符合注射指征之后,才能开出药方。所以,营养品、保健品、药品要慎重使用,切不可盲目跟风。如果不是身体有恙,真的没必要跟风。只有对具体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从而把高度的学习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学子们的拼搏精神值得肯定,但挂着吊瓶备考,过分对补品药品产生依赖思想,是舍本逐末。但在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上,需要补充的更多是知识上的能量。“吊瓶班”的壮观场面,不禁让人想到了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新时代的悬梁刺股。对孩子来说,保持一颗平常心,保证饮食均衡、睡眠充足才是准备高考最好的“营养品”。多些歇息的时间和成长的空间,自然摄取营养,好好休息,保持运动,劳逸结合,尽量让大脑放松,比什么‘灵丹妙药’都强。
(4)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高考学生集体打吊瓶,让人想到拔苗助长。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规律,若违反其生长规律,就会导致禾苗枯萎,拔苗助长就是典型的例子。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高考、发现自我,在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把握好方向,切莫“病急乱投医”。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社会发展到今天,为什么有些人在教育系统制造拔苗助长的傻事情?植物需要自然生长,动物需要自然生长,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自然成长,请不要再催肥孩子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全班吊瓶”背后所折射出的应试教育的病态。
 (5)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大考之前学生应该减压,而不是增压。老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要做好学生情绪的管理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并教导他们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好考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最好的能量补充,比注射一瓶氨基酸的效果来得更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最好的能量补充应该来源于学校对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的完善。因为,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对于考生来说,此时是高考最后关头,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考生要学会自我减压,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别认为“一考定终身”,现代社会上的选择越来越多,成功并非只有一条路。我们更要关注学校培养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
 
福建省福安市第三中学:陈绍灿
 

  1

  高考“药补”疗效几何

  陈方:现在网友们都开始回顾“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高考补品”了。据说“高考营养品”经历了五个时代,糖水时代、麦乳精加鸡蛋时代、鸡鸭鱼肉时代、口服液时代,现在进入了氨基酸时代。我经历过鸡蛋时代,吃鸡蛋还是有用的,但氨基酸有用没用,实在不好说。

  周东飞:其实,氨基酸到底能不能当补药,医生和专家已经说得很明白:那是给危重的手术病人用的,一般人根本无需进这种补,还有很大风险,所以不补为妙。

  李妍:一开始,对待补品这种东西的态度,人们的普遍看法可能是“有当然不错,没有也不是什么缺憾”。后来大家经济条件都不错了,这种对补品的迷信就很容易变成一种从众,跟打鸡血似的,别人都打,你能不打么?

  邓维策:我在浙江台州教书,几年前听说的“药补”方式是喝三勒浆,一种口服液。我觉得,喝这喝那,都是在抵抗高考的压力。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晚上12点难上床,这不是人过的日子。高三,特别是下学期,来自各方面压力集中在学生身上,难以承受。喝营养液,在心理上可能缓解一下压力。

  李妍:刚才邓老师说了缓解精神压力,我认为这可能才是大家那么从众地去吃补品、打吊瓶的原因。但是说实在的,把教室搞成“战地医院”,这到底是让学生更轻松还是更紧张?家长老师看到这样的场景,又会轻松到哪儿去?

  陈方:要我说,这就是教育界一种“病态的美”吧。如果进一步追究这种“病态美”的原因,也不能全是冷嘲热讽。因为,如何科学补充营养,我们的高中生和家长似乎知之甚少,缺少这方面的常识,所以,他们才迷信氨基酸,都自愿要求输液。

  李妍:可能更多也不是常识的问题吧?关注一下围绕在高考周围的迷信与从众现象就会看到,这几年,家长、老师纷纷跑到寺庙去为学生祈福烧香拜考神,希望考出好成绩,也成为另一种很怪诞的盲从。这总不能说大家在信不信考神上面,存在常识认识问题吧。

  初秋:对于这些高考生来说,真正的“补品”是什么?是拔掉针头,到操场上踢一场足球,或者在阳光下跑跑步,或者睡一场好觉。放松心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这才是最好的“补品”。

  2

  吊瓶是否连着“利益链”

  周东飞:刚才李妍觉得学校很奇怪,是啊,网友就有人猜,这统一打吊瓶背后,有没有利益的身影呢?学校说,这是国家给的氨基酸补贴,然后被各级教育部门否认了。

  陈方:关于利益链这个疑问,新闻里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类似教辅的事情,学校和老师推销教辅,总是有利益关系的。所以,关于有无利益链条牵扯在内,教育部门必须认真调查后给出答复。

  周东飞:个案的细节尚需验证,但是“高考经济”却不是一个编造的名词。而且,这“高考经济”还被细分成了考前、考中和考后等不同阶段。考前经济,是考试秘籍、各种营养品的天下。考中经济,则是宾馆陪考房、饭店营养餐的战场。考后经济,包括考生放松旅游、各种谢师宴庆功宴等等。

  邓维策:要说“高考经济”,大家不要忘了学校也可能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前些天读报,发现一个新名词叫“超级中学”。那些红极一时的“县一中”似乎都已经不吃香了,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的“超级中学”才是时代宠儿。一所中学如何有这么大的能量,除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外,它自己靠“高考经济”造血的能力也不容小视。

  初秋:5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提示,提醒广大考生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要盲目食用保健食品,谨防上当受骗。这说明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市场的不健康,已经发出了善意提示。

  李妍:这个东西的确需要理性啊,政府有义务做这个提醒,学校更有义务。只是学校往往在这事上不是提醒,而是煽风点火。商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高考这块“唐僧肉”,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种高考经济已经把人搞得非理性,形成一种狂轰滥炸的商业炒作和跟风潮流,也变成了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让考生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让“黑色六月”变得更黑。

  3

  学生服药的背后是教育病了

  周东飞:看到“吊瓶班”新闻时,我内心能够想到的只有一个词:不寒而栗。你们呢?

  陈方:残酷的青春。

  李妍:曾经的过往。我们那时候虽然不曾打氨基酸,但口服液是必吃的。学生成了考试机器,需要各种药品把自己变成钢铁战士。问题是,到底是学生病了,还是教育病了?

  陈方:前几天,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提出,初三高三基本上都是在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简直浪费时间,应直接取消。现在从吊瓶班的情况看,初三高三不是在“学知识”而是在“累身体”。他提出取消毕业班的做法,也许是一招“巧计”。

  周东飞:我不赞成罗的说法。所谓初三高三多余,那完全是学校、老师赶死赶活赶的结果。其中,花费了多少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啊。如果不改变这种不把学生健康当回事的搞法,就算是取消了初三高三,它照样可以空出初二高二来复习的,大不了就是没日没夜地补课嘛。

  邓维策:虽然新课程施行10多年了,有的老师探索了一些很好的教法。但是,高考需要分数,教学只需要培训一种解题能力就可以了,就是通过机械性的训练,反复地练习,一本一本地做题目,解题能力就可以提高了。在这样的机械训练过程,学生把自我交给了教师,交给了高考,学生丧失了自我意识。

  李妍:的确是这样,打吊瓶是一种对身体的填鸭,应试教育则是对我们头脑的填鸭。老师会说:好好学习吧,你们现在做最后的冲刺,等高考完了,你们就彻底解放不用再读书了。好像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与能力,而是为了最终不学它。

  陈方:我高中时也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教诲。

  李妍: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种场景,过了高考之后,学生会愤恨地把书、试卷一张张撕掉。为什么呢?学生在报复让人憎恨的应试教育。

  周东飞:所以中国人一旦可以不读书,就绝不再读,所以我们的阅读率才这么低。学习为了最功利的目标,学习此后便永远不可能再成为习惯。如果我们去谴责中国人不爱读书,没有创新精神,源头在哪里,可能就在这种疯狂的填鸭式教育。

  陈方:但是很可悲,如果不这样功利地学习,以后可能连学习的机会都没了。至少是没有在学校里学习的机会了。

  邓维策:现在的教育已经异化了,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教育本来是要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但是,现在为了高考,为了成绩,为了政绩,牺牲了学生的身体,人的精神没有培养起来。每一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有学生找我帮助他填写志愿。我问他们,你想读什么样的专业?他们回答说,不知道。就是说,自己能够做什么,这么多专业中,哪一个适合自己,他们都不知道,将来做什么,都很迷茫。分数考出来了,人的精神没有成长起来。

  李妍:我高中的物理老师,重庆市特级教师,因为向往素质教育,后来去了深圳。听说他把他儿子也带过去了,他认为他儿子是个素质极高的,不适合现行的应试教育。

  周东飞:可惜他儿子也还得高考。参加高考,还是得靠分数说话。除非他如同郑渊洁一样有魄力,让自己的儿子小学就不读书了,在家自己教育。但郑渊洁是个孤例,普通百姓,谁敢把自己的儿子拿来当试验品?

  初秋:所以,拯救孩子要从改革教育开始。

  周东飞:想起早前的一个新闻来了。说有一个学校的电子标语牌上写着:如果没有高考,我们拿什么跟富二代竞争?

  初秋:我是80后,我的同学现在好几个都开着奥迪宝马了,而我还在骑自行车,我们都是一个班里出来的,当年他们的学习还不如我,如今的现实怎么能让人平衡?我还得感谢高考,感谢自己当年刻苦读书,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拿一份还凑合的薪水。我一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现在月薪才一千多。说句实话,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李妍:有了高考,你就能竞争过富二代了吗?现在高考扩招那么厉害,按理说,进大学已经相当容易了,不至于独木桥到以前那种程度了,为什么这种畸形的教育越演越烈呢,畸形到集中在教室打吊瓶了。上升的通道,不会因为高考扩招了而有任何的增加,所以大家拼得更狠,更疯狂。

  陈方:我倒觉得我们不要什么都强调竞争,如果我们过于计较群体的对立,那更容易造成一种社会分裂。我不觉得这就是“鸵鸟政策”,庸俗的社会中还是要学会“找自己”,我更喜欢有自己的世界,我过我的日子,你有你的生活。

  周东飞:但这种竞争比较并不是说你主观地说了它就存在,不说它就不存在。无论怎么样,它都在那里。咱们的基尼系数长期没有公布,贫富差距之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李妍:刚才初秋说了,感谢高考。陈方说了,要调适心理,心灵鸡汤,眼不见心不烦。这些都对。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一种阶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如果看看底层,在日常无病无灾的时候,他也可以调适心灵,不眼馋别人,很快乐。但是如果生病了呢,如果孩子需要上学呢?

  初秋:如今中国社会的生活压力太大了,普通民众的生存太艰难了。我大学时的外教,新西兰人,当年读高中后不想升大学,做了建筑工人,后来觉得人生还是缺少东西,又跑去读大学,然后成为设计师,生活优渥,但是觉得还不够丰富,又辞职带着全家环球旅行,直到去中国定居。这样的生活让我很羡慕,人生本来就应该有这么多选择,更随自己心意,而不是为了养家为了赡养父母只能像工具一样拼命地往上爬。这其实也是中国的一个弊病,中产阶层太少,枣核结构,只有最上层的各种二代们才能摆脱异化的高考。

  邓维策:要想没有“吊瓶班”,就必须先医好高考病和教育病。高考病,简单说还是应试教育,一切是为了考上大学,学习就是应试技巧的训练。高考的改革也不是没有尝试,但是尝试的后果却并不让人欣喜。比方说,加分政策,原本是为了改革光看分数不看素质才定下的,改革后如何?它往往成了强势者拿钱换分的手段。

  李妍:要说改,那就应该放开高校的垄断啊。现在的录取是,第一第二第三志愿,过了这村没了那店,高校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什么时候也让学生有主动的选择权,我可以同时被多个学校录取,而不是有且只有一个。学生有更多可选择空间,不至于上不了清华北大就哭天抢地,你还有人大啊浙大啊。可选择的多了,大家高考的心估计也不会那么纠结了吧。是不是更平和一点?而且高校在录取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强化那种自主招生,更多地由高校考察多项素质,而不只是高考这一考。

  周东飞:社会是个大系统,高考的种种毛病,其实跟社会的其他方面不无关系。就业的大环境不太乐观,只有名校生才可能有一个好一点前程,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地要考名校。经济健康了,对于大学生高端人才的需求上来了,就业乐观了,高考改革的大环境就宽松了许多,一些改革措施实行起来也就简单可行得多。

  陈方:其实教育改革之所以很难推进,有一个重要原因,能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人,他们的子女正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所以没有改革的动力。

  作者:邝飚

更新:2012-05-17 06:35:1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