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一部旁证明宫变故的《西水头村志》(组图)

作者:fengyefy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0967

 4月6日上午,河南省灵宝市阳店镇西水头村文化大院里人声鼎沸,鼓乐喧天,村民们欢聚一堂庆祝《西水头村志》正式出版发行。

《西水头村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凡例、概况、大事记、附录,共22章30多万字,系统真实地记录了西水头村从1949年到2009年的悠久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并对西水头村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疏理和归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西水头村志》还从“建”姓来历的考证,旁证了明宫变故,填补了百家姓的空白。

载入史册

嘉宾交流

嘉宾座谈

嘉宾合影

编委合影

首发会场

与会嘉宾

父老乡亲

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

 

五彩缤纷

 

赠阅村志

欣赏村志

 

翻阅村志

拍摄村史

教授签字

专家题词

 

西水头村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

 西水头村地处灵宝东原(又叫铁岭原)南端,是标准的丘陵地带。纵横交错的四条大沟把原头分割成四条土岭。老村就在沟底沟边及半沟,是有名的“沟边村”,地下水位极低,地上水源奇缺。雨雪不匀,十年九旱。唯有东边深沟底部有一泉眼,四季不竭,水流细小,食用不易。村名便由此而来。

灵宝县志的记载

修缮文物

建姓在居民中占九成。根据祠堂碑记载,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又据南北院十世祖建民乐墓志碑记载,到清朝道光年间,建氏居住此地数百年。分布在东岭、东寨、南疙瘩、中村、西村各片。西村又分大寨子、小寨子、东沟、西沟、沟脑圈。晚清至民国时,从北泉村迁来索姓、从三圣村迁来王姓、从 迁来何姓,从葛家沟村迁来葛姓,居于西村、东寨。

解读祠堂碑

村民多住在沟边沟底数丈深的的土窑洞内。有少数村民住在地坑院。大小寨子、中村和东寨少数村民住土木表砖房子。

村民旧居

解放前,西水头村行政建置设保,属设于川口镇的第五区区公所管辖。在赋税管理上属于梁村里。

1945年,日寇侵入灵宝境内,其一部驻扎西水头。对村民烧、杀、抢。有一人被扔井中,一人在被役使中遭杀,一人在阻止日军强暴妇女时遭杀。村里妇女儿童大多藏于窑洞中。大寨子寨门坚固,日军未及其内,就与国军在北部羊角寨马家寨发生激战,一架战机落于西水头村北。此时日军成强弩之末,不久便占败宣布投降,使东原一带免遭更严重侵害。

西村寨子门

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军太岳兵团入豫西,西水头也获得首次解放。1950年,随着李子魁反动军匪被歼灭,豫西解放。西水头也建立了人民政权。

建国初,先后辖于下硙乡、阳店人民公社,阳店乡、阳店镇。称西水头村,西水头大队,现仍叫西水头村。因沟壑阻隔,管理不便,东岭划归东水头大队。现单列为东岭村。

几百年来,西水头人不断地改善着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的自然条件。在西村,每院掘经,深达60米;在东中村。每院掘井甚至50米。均两头下桶,二人协作。直到20世纪末才用上自来水。解放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西部邻村合作,在南沟筑坝凿洞,引来丰收渠水,使西村数百亩土地得以浇灌。六十年代,通过阳店二级抽水站引来朱乙河库水浇灌村北部东部土地,终因水源不足,旱象未改。东村、中村、东沟秋苗以耐旱的红薯烟叶为主。冬春二季,村民多以卖旱烟维持生计,被讽为“西水头住沟边儿,出来一窝买烟叶儿。”先民在寨子东沟后沿修建了十丈高的排水槽,防止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保持了村貌稳定。

退宅还田

为彻底改变“水头无水”面貌,在党的领导下,西水头人前赴后继,投入到各项水利建设中去。朱乙和、窄口、卫家磨、卢家坟等水库,都流有西水头人的血汗,红旗渠、二级站等渠道,都有西水头人的身影;村里的大水塘、三八洞记载着西水头人引水的史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西水头人引资修建了自己的专用倒虹吸工程,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

倒吸红纪念碑

西水头人深受土地不平之苦。上世纪六、七十年,村里组织了土地整治。把一千多亩原来的沟坡地整成水平梯田,改善了耕种条件。新世纪之初,东寨、南疙瘩、中村将迁建后的老宅院用机械整治成田。目前,国家投资数千万元,对西村大小宅子东沟西沟进行大规模整治。不远将来,就会造出 良田。

抽水浇灌

 

再打机井

世代盼望改善居住条件,离开沟底沟沿。改革开放,梦想得以成真。全村一千多家人,全都按照统一规划,搬出危险陡峭的沟底沟沿,建起了新房。村内外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改修、加宽、取直、硬化,经纬分明,一俟南西硬化,既能交通发达。

村民新宅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水头村较早地办了电,建了加工厂。再经几次农电改造,并网提高,负荷加大,满足了生活生产需要。

西水头村的经济一直在不断发展。人民公社时期,经济来源主要靠烟叶和苹果。但有第八队请了师傅,办了染坊、粉坊,对副业进行尝试,增加了社员收入。改革开放伊始,全村百业齐兴、能人层出。经商下海,办场开矿,种植养殖,建筑运输,进城务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2003年,村里开始了百亩大棚蔬菜的生产。有两位村民租地办了工厂分别生产包装膜和矿产品。

选场

百亩温棚

养猪场

养鸡场

西水头史短文厚,凝聚人心。虽遭遇破坏而仍存文化遗产,熠熠生辉;文化人物,载于志册。建氏祠堂石碑,是清康熙17年(1679年)建祠堂时所立;(含蓄地记载了建姓家祖失火,瓢泼不定,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等事实,是明代移民史的文字资料。)南北院为其十世祖建民乐的墓志碑,明确记载建姓家祖立村的时间和建姓后裔繁衍分支情况。已有258年的马王庙是村里的古建筑。清康熙32年修建的的大寨门和前面的二道门,2003年正式被确定为国家四级文物。因需土地整治,才依法毁没。(原石匾上刻的“北瞻惠斗”就是出门望见北斗星的意思,木匾上的“象取诸豫”,就是建寨门即为了预防侵犯,取之于《易经》中的豫卦。孔子作的《系辞下传》中说:“重门击柝(tuo),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是华阴苏少荃题写的木匾的渊源。表现了先辈的星象学说和易学中防御思想精华。这两块牌匾被盗雨破损,其残片被村民收藏。)每逢元宵佳节东寨子放焰火,西村展宫灯,打锣鼓,坚持数百年。民间剧团代代相传,至今不息。这些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村人的骄傲,须慎加保护。村里先民有隐逸好学之风:据民国县志载,清朝时建奇星忠厚端方,极难周急,慷慨好义。康熙36年被县令表彰,赠“硕德可风”匾。出举人建之盤,恩贡建中。副榜建业,乾隆壬子科登封教谕。岁贡建楫。例贡建浩。例监建坊。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西水头村涌现了许多学者教授高级教师工程师,体现出西水头人积极向上,尊学重教的良好风气。

艰苦奋斗、玉如玉成。新农村建设又为西水头的发展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当代西水头人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又在书写着更光辉的史篇。

 

建姓的来历

建姓在西水头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灵宝内外的建姓人口均认为其根源于西水头。然而,古今编写的《百家姓》《千家姓》《辞海》《辞源》上没有建姓记载,甚至信息发达的网络上都搜索不出建姓的来历。可见其历史非久。若要追根溯源,就只能用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之谜说起。

 县志记载的建奇星

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诸子分封各地为王。朱标太子不幸病故,朱元璋又依嫡长子继承法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薨,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他采取谋臣建议,进行削藩,先剥夺了几个弱势叔父的王权,引起镇守北京的四叔父燕王朱棣不满,1401年建文3年,燕王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向明朝国都南京发动进攻,号称靖难之役,1402年即建文4年攻入,皇宫起火,朱允炆便“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还是历史疑案。

村民保存的宫灯

村民保存的烟火筒

这样,就有了朱允炆改名换姓的传说:建文皇帝见皇宫失守,引若干亲随从地洞逃出,流落民间,不断受到追杀。又听说新皇帝派郑和带庞大船队下西洋寻找自己,决定以自己的年号第一各字“建”为姓,终于躲过盘查,后代得以延续,于明朝中叶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灵宝,再东原南端干旱缺水的原头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这个传说是,得到事实的印证。一是《明史》载建文帝“不知所终”,永乐帝朱棣不断派人稽查,使朱允炆改名换姓,以年号为姓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和民间传说空间。二是建姓到现在只传到30代孙。18世人建万一先生才于2005年去世,其妻尚健。现仍19世人15人。大多为23—25代人。按20年一代人计算,建姓诞生只有600年左右,应在1402年以后。三是现存祠堂石碑碑文中有“家道失火”的话,似与皇宫起火吻合。四是南北院在清朝道光年间给其十世祖立的墓志碑,开宗明义,“我建氏据此数百年矣。”当时过建文、永乐(朱棣年号)后约400年。五是,《皇帝传》建文帝逃出宫时在老家凤阳留有一子,永乐帝命其名曰“建庶子”,将其软禁,不准出门,直到1426年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下令恢复“建庶子”自由。这仍然将建姓和朱允炆后代联系起来。目前,还没有理由来推翻这个神奇传说。
 

建姓墓志

(摄影:建胜民、杨丰烈、李胜军;编辑:杨丰烈;文史资料来源于《西水头村志》)
 

更新:2011-04-21 04:54:3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