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园管理置于阳光之下
6月28日《检察日报》一篇报道的主标题是《校园里的“校长问题”》,副标题是《透视中小学校长职务犯罪》。报道说,近几年,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教育领域逐渐成为职务犯罪高发区。
这两年,中小学的“校长问题”是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大。
以江苏省南通市纪检监察机关统计为例,近三年该市共查办教育系统中小学校校长违纪违法案件85件,涉案金额计3000余万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17人,1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到党纪处分55人,政纪处分31人。
先来看看这些“问题校长”身上的“问题”是什么。报道说,这些校长的敛财手段是五花八门,除了非法占有、侵吞公款、变相索要钱财外,还有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犯罪手段”。
这些“特色”都表现在哪里呢?比如,利用教辅资料等的采购之机,收受回扣;在录用新教师等活动中收受贿赂;利用招生收取、截留“择校费”;利用办兴趣班、特色班,私设“小金库”,违规支出;利用学校建设,收受各种“好处费”等等。
显然,如果用法制的眼光看,这样的“腐败样式”与社会上其它腐败形式并没有本质不同,之所以被称之为“特色腐败”,原因就在于它们发生在校园里。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诸如购买教材、录用教师、招收学生之类的事务,事关百年大计,都可视为“神圣事业”的一部分。人们往往把“校园”和“社会”区分开来,就是因为对校园寄予了一种“纯净”的特殊期待。因此,这个领域的事情具有不同于其它领域的独特性,其运作途径往往也较少受到公众关注。
这样一来,某些中小学校长似乎就处于“真空”之中了。特别是在一些学校,包括教学、人事、招生、基建等一切校园事务,都由校长做主。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的校长都被老师们称为“老板”。这些“老板”权力过大,缺少有效的监督,而内部的教职工对校长的决策又缺少知情权。有时,即使知道校长存在腐败问题,面对校长手持的那根可以让他们“下岗”的大棒,也多是选择“沉默”。
我还想补充一下,对一些中小学校长身上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可能也有所觉察,但通常情况下,还是缺乏有效的渠道加以监督。而不客气地说,某些地方系统内的监督,更是沦为一种摆设。
现在,一些中小学校长禁不起“孔方兄”的诱惑,利欲熏心,甚至违法违纪。他们利用的就是不受监督形成的“校园特色”。所以,当前,我们必须把校园管理置于阳光之下,不要再把教育领域视为“世外桃源”了。
我想,只要对学校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强化对校长的监督,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那么,所谓的“校园特色”的“腐败样式”也就很难行得通了。
更新:2005-07-06 06:11:2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