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从大胆质疑做起
培 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从大胆质疑做起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王老师说:有问题的孩子是真正聪明的孩子,没有问题的孩子是脑子出了问题。(思想上的奴隶)
学习就要学会问问题,这样才能学好知识。
原因分析
学生方面:
1、心理因素
(1)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同学们都比自己高明,老师是权威,既然老师说对,同学也没有反对,自然就是正确的,从而瓦解了自己的创造思维和能力.
(2)过于迷信书本,不能以超脱书本知识的眼光来看待数学问题.
(3)缺乏发掘、发现问题的能力。
2、情感因素
(1)厌烦感.认为数学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学而无用,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单纯只是为了考试.
(2)恐惧感.有一部分学生怕在同学或老师面前出错而被人轻视,有问题也不懂问,不敢质疑.
教师方面的因素
(1)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对不能指出老师的错误.
老师为了维护尊严,不愿承认错误。“避免出错”似乎是教学常规,但有个别教师在讲课时因一时疏忽出错,却不愿承认,为了维护尊严,反而怪罪学生,结果只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我们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也只是一些“小锦羊”,而非“小天才”。
(2)教师中的强制性措施过多,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没有为学生创设深入思考,大胆求索,大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1、创设直言情境,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题
1、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生活情景又能激 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2、我注意引导学生在从旧知向新知迁移的途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问题;
4、在学生遭遇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
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赏,让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错误的,(其他人会笑,我会说,你笑自己不如他。他思考了,干站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加下次提问题的信心。
2、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的共同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我们应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一年级第一册有关“比多少”的内容时,我拿着小红花走进教室,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他们都猜测着教师上课为什么拿着红花来,我顺着学生的兴趣发言了:“看到这么漂亮的花,你有什么感想,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看谁能拥有小红花!”学生一下子来劲了,于是,在孩子的雀跃中,问题提出了一大堆,下课时学生还感到问题没提完。
3、运用激励机制使学生见“疑”乐“问”
常言道:“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把握好问题空间,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几组,优差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全组可以加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每周评出最佳提问能手,并加星奖励。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提问能手,他们就得认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从而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4、 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积极提问题
上课时,我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我把提出的问题分成三类。
第一类: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可能是课堂中某一个问题的重复甚至可能是幼稚的问题。
第二类:所提的问题比较深刻,可能连老师当场都无法解答。(赵明志)
第三类:有“创造”发现的问题。这是最好的一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如果我们教师只用设计好的问题领着学生走,而不敢让学生提问,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产生情性。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提问。特别对“独到见解”或“别出心裁”、“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