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后有感
为了大面积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针对我市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体局确定“惜时增效 轻负高效”的实验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对搞好我市的教学工作有着重大意义,它不仅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角色意识,效率意识和“两全”意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学效益,以理性的反思和大胆的探索来寻求“惜时增效,轻负高效”与新课程实验的切合点,落实语文课堂改革的精神实质。在此结合三月份为本校教师上的一节语文教学示范课《草船借箭》,我想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有益尝试。
一、突出主导性,体现教学创新
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更具有社会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教育创新。我在工作中以抛弃追求升学率和平均分的态度对待教学,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让“破旧立新”成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自己的创新能力。《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内容改写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结合本课教学重点及学生实际,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1、 紧扣核心问题导入教学
一上课我就用自然精当的教学语言设置悬念:“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周瑜以‘公事’相逼,诸葛亮答应了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智高一筹的诸葛亮想去向曹操借箭。可野心很大,想完成统一大业的曹操会把十万支箭拱手借给诸葛亮,反助他的对手一臂之力吗?”(生齐答:“不会”。)。“那借箭的难度可想而知,可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借到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师随机板书课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被教师语言所感染的同时,也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充满了兴趣。
2、 采用倒序方法实施教学
具体分三步进行:扣“借”字直奔重点,循“借”字认识中心,品“借”字进行评论。我先让学生学习借箭结果(文章最后一段),找准中心词语“神机妙算”后,适时启发学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究竟怎样‘借’到十万支箭的呢”?再指导学生细读借箭经过(文章3——9段)。在设计“自读自悟”问题时,我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始终围绕中心话题读中感悟,悟中评说,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3、 安排“阅读延伸”拓展教学。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我出示这样一段话:课外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这部旷世巨著,让我们步入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去领会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用心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阅读课上进行《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设计目的旨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意犹未尽地走出课堂,不断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教学各环节安排得完整、紧凑、自然,较好地体现了笔者的教学创新思想。
二、突出主体性,重视自悟自得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人就该有自己的自主性、选择性、参与性和自控性。语文学习好比吃饭,教师不能总是留恋知识权威的宝座,让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而让学生饥肠辘辘。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对师生角色进行定位,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摆在重要位置。
在执教过程中,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人”地位,我首先在教学时间上进行了精心分配,科学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一节课教师的引导时间为8—10分钟,学生的活动时间约占30分钟。这样具体的时间安排,更加提升了自己的惜时意识,同时告诫自己:任何耗时、低效的事情都不要做,要真正做到“惜时”、“高效”。其次,我积极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自得”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参与交流讨论的过程,参与质疑问难的过程。上课伊始,我就出示“自读、自悟”问题: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深刻的要在旁边简单做批注。②你认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简要评价文中人物。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约为25分钟)进行读书、交流、汇报、质疑,教师只致力于学习目标暗示上的“引”和学生“迷津”、“堵塞”处的“导”,并尽量做到少引少导,甚至有的地方不引不导。例如在评论曹操时,有学生说:“曹操太笨了,他一直命令士兵射箭,在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见对方有任何进攻,就应该想到是否有诈,派几个士兵前去探个虚实不就真相大白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竞争上“岗”,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论中答案不讲自明,学生对曹操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整节课学生潜心读书,品词嚼句,学得投入,说得尽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同时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人文性,发展想象思维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草船借箭》中,我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情义性,指导学生以文本为中介,让他们进行多样的充分的语文实践。采用巧妙的角色换位,引领学生放飞想像,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创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以课堂教学的两个片断为例。
片断一:让学生做“评论家”,评论文中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头脑中的“火种”,一个个“评论家”唇枪舌箭,高潮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张扬着鲜明的个性。学生的发言、辩论也是异彩纷呈,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都说诸葛亮智高一筹,我却认为他有点冒险。他下令让把用绳索连接起来的二十条船调过来时难度就很大,何况一边插满了箭,船会失去平衡,他就不怕翻船吗?”“曹操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不明对方虚实的情况下,应想一个两全之策—放‘火’箭,给箭头涂上汽油,点燃后射出去,船上有人可伤人,有草把子、硫磺这些东西更会使他们全军覆没,那还有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鲁肃难道不是我们很厌恶的‘墙头草’吗?”……在异常活跃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创造的乐园,成为他们个性飞扬的场所。我也被学生们的大胆发现、聪慧真诚深深感染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片断二:让学生做“心理医生”,为周瑜诊治。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结合学生实际,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做“健康”人。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这样启发学生:“心胸狭窄、忌妒心强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病在周瑜身上已相当严重,如果再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医生’,你将如何对周瑜进行心理疏导呢?”学生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整堂课充满了生机,洋溢着活力,使学生沐浴着和喣的人文之光,同时彰示着语文学习“既学知识,更要学做人”的深刻内涵。
总之,我们在课改试验中,辛苦着、紧张着,是为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追求早日成为现实。站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面对着课程改革,我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深感振奋的同时,更多涌上心头的则是不安。周围的一切,变化之快,让人来不及回味。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只能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我坚信:前面的路上,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