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以制度创新促进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作者:山东省教育厅 张志勇 来源:《中国教师报》 点击:1850

一、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的“三种地位”

古语讲:安居才能乐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越高,全社会就越要关注广大教师的生存、生活状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2004年以来,为了保障和推动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我省创造性地启动了省政府对市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工作。其中,我们始终把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作为重要内容。截至2009年4月,全省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完全实现统一标准的县(市区)已达97个。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的同时,特别重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2008年,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各地取消中小学教师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坐班制度,为广大教师正常的读书、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调动了教师的教育积极性。

二、建立中小学教师“一岗双责”制度

教育战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教书育人”。教育,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今,许多教师却常常把手段当作目的,只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职责。

为了加强德育工作,我国中小学有一支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是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长处。但是,这种工作机制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有什么思想道德问题,学科任课教师总认为,那是班主任的事。尤其在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少中小学教师只管上课、布置作业,根本不管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培养以及思想道德状况。为了改变这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状,必须建立中小学教师“一岗双责”制度:中小学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科教学,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为了落实中小学教师“一岗双责”制度,我省中小学正在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一些中小学曾经实施的“班教导会制度”。每个教学班都要建立以班主任为首的由学科教师、班干部、学习委员组成的“班教导会”,定期研究学情、教情,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

三、加大对中小学教师育人工作的考核力度

长期以来,在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把教育发展当成“软任务”,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为了切实改变这种局面,2009年,我省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导意见》。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对各级政府的教育工作评价指导意见。

为了彻底改变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考核中“教学成绩”、“升学率”是硬指标,而“育人”考核是软指标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我们在《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中,要求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发展、德育工作和育人效果的考核力度,规定“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等四个指标,每个指标在考核中所占的最大权重不准超过40%,而其中的“工作成效”又包括了“育人效果、教学效果、教研效果”三个二级指标,这就有效地限制了过去考核教师主要看考试成绩、升学率,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职业道德和育人效果的现象。为了将文件精神贯彻好,我们还要求各个学校要成立由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考评委员会,其中教师代表比例不低于60%;同时,我们将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合作育人考核制”,实行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教学”与“德育工作”捆绑考核制度。

四、建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监管制度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定位世俗化的倾向。2008年,山东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师德教育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

我们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将“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作为教师日常管理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凡实行教师聘任制管理的学校要将“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条款纳入聘用合同。规定“凡学校对有偿家教行为管理不力,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者,教育主管部门将对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学校当年评先树优资格;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取消其称号,同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人的责任”。要求各市、各学校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监督。

五、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要教育家办学。今天,推动教育家群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是一个中国教育家群体大量涌现的过程。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教育实践,为教育家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鼓励有思想、有理想、有责任感的教育者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奉献教育事业,造就教育事业,从而也造就教育家自身。




 

更新:2009-10-10 04:50:2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