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听《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感

作者:枫叶 来源:枫叶教育网 点击:9137

 

 

              1997年11月在杭州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诗的前两句是描写:

  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45日,我有幸在中心小学听了张芳老师讲的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一节语文课,不仅对这首诗加深了理解,而且,也感受了学古诗的方法。

  张老师在课堂上根据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的特点,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学习古诗的方法上。

  她把教学过程,明显地分成三个部分,积极地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张老师先从“知诗人、解诗题”入手,让学生自主理解“饮”、“初”的字义,然后,说出题意。一开始就抓住儿童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和积累。

  当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后,她引导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且,在纸上写出四句诗的意思,还允许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商议,体验诗句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和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能力。这期间张老师不时地巡回解答学生提出的质疑,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接着张老师开始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她紧紧抓住诗中“潋滟”、“亦”、“欲”、“抹”等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发挥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的优势,更深层次地点拨学生理解诗意。她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的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这期间张老师深入学习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最后,张老师与学生一起“读诗句、悟诗情”。先是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如何划分节奏,通过诸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这期间张老师还纠正了“宜”、“比”的读音,组织学生按照 W”顺序的朗诵比赛活动,使学生在小组交流、竞争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的意识。

  综观张老师这节课,我认为单从传授学习方法上讲,是很成功的,但是,唯一的不足之处,是缺少画面欣赏等情境的创设。

        张芳老师在上课

 

课文资源http://www.bbxpp.com/FLASH/knowledge/class109/200410/1085.html

 

 

更新:2005-04-08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