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从择校借读到高考移民

作者:枫叶 来源:枫叶教育网 点击:6329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个学校的教育理念。然而,由于在三级办学、集资办学、划片招生等等计划经济下所产生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以及家庭收入的不均等诸多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龙,也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使人民满意。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触动下,择校借读、高考移民形成了一种潮流,从偏僻的乡村到中小城市,家长们不惜代价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优胜劣汰的竞争、规模办学的效益形成了一种市场,校长们想尽办法优化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这种求学的潮流、这种办学的市场,萌生着一种教育——互动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动感教育中,积极进取,感动教育。

这一切必须有经济后盾作支撑。在上海借读得5万以上,在县城借读得千元以上,在乡村借读得百元以上,这些钱由家长拿出来花在孩子身上,用在办学上就成了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必要补充。于是,学校里一座座楼房盖起来了,一个个好教师聘请来了,一批批生源扩大了,就连孩子的衣食住行也都形成了后勤社会化。这就是家长不要任何借口、自动自发掏腰包“资助”起来的,政府不投资一分钱,依靠政策形成的理想的优质教育。

如果说,家长凭对学校品牌的认可,甘心情愿出资让孩子择校借读,那么,这是一种好现象,是一种社会潮流,不仅不可抗拒,而且对教育的推动很大。但是,如果我们的校长为了学校的“生存”,为了“捞钱”,无视相关政策,不择手段地挖生源,就是一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怪现象。

在一个将近两千口人的村子里,150多名小学生,几乎一半的学生,进城或者到镇上好一点的学校借读,不到两年的工夫,学校仅剩十几个学生,由完全小学变成了教学点。在另一个千把人口的村子,竟然有30多名小学生统一在市区一个小学借读,结果,同样是不到两年的时间,村里的学校撤消了,能容纳六个班级的教学楼“光荣退休”。在一个面向9个村庄、解决一万人口的学生上学的联办中学,能容纳六个班360名中学生就读,现在学生锐减一半,几乎难以办下去。在全国这样的例子多得很。

这边,学生寥寥,教师忧心忡忡;那边生源济济,教师负担重重。我了解到一个小学一至四年级仅有22名学生,已经配了两位老师,课还是开不全,因为这两位教师,根本教不了三、四年级的英语课,家长满足了就近入学,但满足不了优质教育。在一所初中,一个班的学生多达70多人,一个教师要教两个班的课,家长满足了优质教育,但并不是自己满意的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文化基础并不一定好,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不一定有能力跟上整体水平。加之在严重超编的班级里,优质教育对这些基础底子差的学生来说,作用不仅几乎等于零,相反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出现返乡还学现象。同时,基础底子好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一定好,他们并无享受优质教育的“奢侈”愿望,有的留校成了教师的宝贝心尖,有的随着本村学校的撤消,自然并入大学校就读,接受着比本村学校更好的教育。

由此,我想到了高考移民。之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是由于各省市的高招分数线高低不一和各高中的质量高低不一造成的。其实质是应试教育冲击着素质教育、特色教育,丰富着满意的教育。受益和受损的不仅是家长和考生,而且公安、教育机关也都在户口、学籍等等制假上得到经济的回报和承担着舞弊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乡村和城市,教育资源急待整合。要靠政策导向、要靠政府行为、要靠教育机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家长和学生不同过择校的方式,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才是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教育。

更新:2004-09-15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