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必有方,要学雕师琢玉忙
近日,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窗外传来凿石声》,读后,若有所思,遂联想到教育工作中来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观看老石匠凿石,触景生情,生发感慨。只见老石匠辛苦凿石,成果就是“把大花岗岩石头凿成一块块方方正正、高矮相同的石料”,由此触动心思,遂想到了一位玉石雕刻师,能把一件中间有一道黑筋“瑕疵”的玉石巧妙地雕刻成了一根亭亭玉立的荷花的枝干。作者感叹:“我们的教育本该是治玉的艺术,但我们做的却大多是石匠的工作。”
读罢此文,心中颇以为然,窃以为道出了目前教育的真实现状。石匠和玉雕师,这二者都是在对石头原料进行加工,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然而本质却不同。石匠凿石,讲究整齐划一,讲的是共性,用的是一个模式;玉雕师雕玉,讲求的是因“石”制宜,讲的是个性,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着各类具有不同个性、具有不同认知特点、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如果像石匠凿石那样,为了追求统一、整齐,那么,许多学生的个性、爱好等就会被抹杀,合格人才的数量就会大打折扣,虽然,石匠这一活儿也是技术活,但更多的是在反复循环的劳动过程中日渐熟练的技术活儿。
今天,面临着时代快速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是该思索一下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就要做玉雕师,而不是石匠。但愿,窗外不再听见“凿石“声,而是,窗内只见“雕玉”忙。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