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欣哥聊课】新生态学校教学媒介中的事

作者:张欣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3264


事,①事情:公事、国家大事、新人新事。②事故:出事、平安无事。③职业、工作:谋事、找事儿。④关系和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⑤<书>侍奉:事父母。⑥从事:地主不事生产、大事宣扬(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再看看因“事”产生的词条:事变、事端、事迹、事机、事理、事态、事实、事物、事务、事项、事业、事宜、事由等等。从“事”的词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一一课程内容,离了“事”还能否产生?再说了,教育本身也是件“事”,所以,教学媒介离了“事”能构成吗?我们说:教学媒介离了“事”是寸步难行。

这里的“事”,取“事情”的定义。事情,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社会现象。关键词是“一切活动”、“所遇到的社会现象”。这不就是教学材料即教材吗?

人的一切直接行为都是由事情组成的,或者说,人的生命彰显就是事情,无论是五官感知的,大脑构思的,话语表达的,最终还是要通过直接行为彰显出来,没有作用于客观的“表达”,就没有事情的发生,离了事情就无从体现生命之旅,无论是个体、群体和全人类。教学中也是如此,那么,我们是怎样“对待事情、研发事情、落实事情”的呢?我们说,教学的一部分是由事情组成的,是由事情来“媒介”的,教学的本身就是要产生事情的,即教育内容一一课程内容,而人的发展、成长又是由“制造事情”过程中的“生事、顺事、借事、成事”构成的,在“制造事情”的这些“事”中,想象中的期待明天可以实现的事情是“制造事情”的目的,而“制造事情”的今天是生事,而“制造事情”的明天是成事,为了成事,我们就要积蓄昨天的力量(能量),在今天去生事,紧接着就要在一个个到来的今天中去顺事、借事,最后是在确定了的或者不确定了的某个明天中的今天成事,结果,当然是把某项制造的事情成功地完成。

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自动的还是他动的,行动的还是不动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在生命的事情之中,“制造事情”之中,应付事情之中生存着、生活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构成我们的生命之旅、生存之道、生活之智慧,那么,我们对事情的关注、研发,落实了多少呢?教学中因事而产生的教学媒介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事情在教学中是这么重要,应当值得我们敬畏,为此,我们要问:您看到事情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了吗?特别是在教学媒介中的价值和意义了吗?

教学媒介关系中的事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学设定的事。第二类,日常发生的事。第三类,思考创新的事。

 

(一)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事情

教学设定的事,是专门设计用于完成《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所依托的课程标准细化为课程内容显现的教学材料,即教材。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但能力的前提是心智,心智的前提是知识。所以,教学设定的事,即细化为课程内容呈现的教材,大致是因掌握了“知识的事情、心智的事情、能力的事情”,是串联递进、并联共进而来。教学媒介关系中牵线、撮合、指向性教学设定的事情,可分三种:一种是知识性的事情。另一种是知识性递进加升到心智性成为一体的事情。第三种是知识性递进加升到心智性又递进加升到技能素养成为一体的事情。这三种事情都要“以终为始”地通盘考虑,周延实施。

第一种事情,识别、记忆、明白和简单理解了,就能够完成教学设定的事情。这类事情“以终为始”的终结点就在学习者个体的知识掌握层面。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对学习者个体而言,获取知识并“消化”掌握,是形成个体能力的第一步。知识可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知识,个体认知、掌握后就充实了个体。第二层次的知识,个体认知、掌握后还要内化为个体的心智能力,才能充实个体。第三层次的知识,个体认知、掌握、内化为个体心智能力后还要支撑个体付诸客观世界行为的,才能充实个体。

例如:新中国成立的日期,人名、地名等,历史中朝代更迭的起始、截止日期等,外语单词和汉语词汇等等。教学设定的这一类事情,看似简单明了,无需“太动脑筋”,但它是认识自身周边社会和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概念,“少见多怪”、“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大多因这类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概念在学习者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太少而产生,所以,开阔眼界,纵横古今,涉猎各科,融汇贯通的第一步,少不了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这些事情。

问题是人类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方面的知识太多太多,对每个个体生命来说,需要识记多少这类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知识呢?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有一个“定量定性”。这类认识世界的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知识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地呈现给每一位个体学生,还要让他们系统而有序地博闻强识,当然是在教学媒介关系中创造出的“快乐”氛围中认知、掌握的。不要小看这一类事情,我们每一位健康、正常个体的思维都是靠指向归属性概念词汇来完成的。它是我们开展心智活动和能力行为的基础。斯大林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由此可见,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而语言词汇的丰富、多维程度,决定一个人思维的“丰富”和走向,决定思维空间的多大、多广、有多少个领域。我们认为,指向归属性知识是一个人视野眼界、格局境界的基石。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大多依托数字化而不再重视人的大脑的识记储存,这是一个误区,没有信息哪来的编码?没有储存哪来的思考?从教师、家长的角度,还是要让学生和孩子在大脑中多多识记储存指向归属性知识为上策,当然,是要研究人脑和电脑互为分担、相辅相成一体化的个体发展的指向归属性知识体系,哪些归人脑识记,哪些泛化、外延交由电脑储存,人脑和电脑共融、共用,增大教学设定的以知识积累为目标的事情,这是一个方向,一个新命题。

           

第二种事情,是智力(心智)中的事。这类事情“以终为始”的终结点是在学习者个体的智力层面。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未付诸客观的智能),包括识记、理解、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一范畴的事情,不但要有“知识层面”的事情,即识别、记忆、浅层的理解,还要有观察、想象、判断等深层次的思考。所谓智力,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所谓心智能力是一个人对所掌握的某方面人类知识的内化,即人类个体内化了人类的某一知识,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但还没有付诸于客观世界的能力,称为心智能力。一个人能力素养的前身不是知识,而是智力,没有智力素养就没有能力素养,当然,一个人没有知识素养也不可能有智力素养,由此可见,一个人从掌握知识到具备能力,智力因素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一个人心智能力的大小,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在教学媒介关系中,心智能力训练的事情是如何安排的?讲了某方面知识,就直奔某方面能力的训练,对吗?不可取。而对某方面知识,就直奔某方面能力训练,对吗?不对。而对某方面知识思考、理解、判断了多少,怎样思考、理解、判断的,提供了哪些条件和平台,这往往是教学媒介关系中忽略的地带,不应该忽略。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不随人类个体的消亡而消亡,而智力归属人类个体,随个体的消亡而消亡。人类个体指向性涉猎方面的知识,内化为某方面智力,这是教学设定事情里的一项内容,因为人类个体的智力决定人类个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直接决定能力,所以,智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视,教学媒介关系中怎样优化好智力生成的教学事情,需要进一步研发、实施。

最后补充一点,智商和智力是两个概念,智商往往先天性的成分多,而智力是在智商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知识汲取后的内化,形成心智能力,称为智力。

第三种,是能力中的事。这种事情“以终为始”的终结点在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层面。所谓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能够手脑并用齐参战地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能力的特征是个体主观条件付诸于客观某项任务能够圆满地完成。

能力的条件除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智力外,还具备付诸客观的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但是,这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也走偏了,我们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方面应试范畴的答题能力,其实,这一方面更多体现的是智力能力,而真正付诸于客观的就是动笔把“题”写出来,忽视了个体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生活能力和与人群相处的处理关系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能力同等重要,是三架并驾齐驱的马车。

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事情是教育内容一一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处理好这一部分内容中知识、智力、能力之间的事情,就处理好了教育的核心部分,但我们其实没有处理好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这些事,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思维,换一种思维,从全新的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媒介关系中教学设定的事情的尝试。

     

(二)教学媒介关系中日常发生的事情

日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在日常、正常的活动中、生活中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就发生的事情。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有一个不是太好的偏好,总是在人为设计许多教学活动内容,即教学设计的事情,去拓展课程,总是在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设计来设计去,在实施着,却又不太满意。可往往忽略了每天发生在每一个相关人身上的日常、正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应该想方设法从中萃取教育内容一一课程内容,我们往往是“骑着驴在找驴”。如果我们将每一个人日常、正常发生的事情纳入课程体系,成为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学材料,即教材,我们的教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日常发生的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衣食住行类。穿衣的要求,饮食的科学,起居的规律,出行的安全。第二类,修身齐家方面。修身即养正,即修炼自己的德行。一个人内练素养、外树形象很重要。齐家,就是能够和自己的家人亲朋处好关系,这是迈出家门、进入校门、踏上社会的第一步。第三类,社交关系方。在学校如何与同伴、老师相处,在社区如何与相关人员打交道,其实,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的教师,都是很欠缺的。

这里的门道、悬机、奥妙很多,这里面蕴藏着数不尽的“商机”一一教育机会,如果学校教育注重在这些方面提取相对应的事情,编入系统的课程系列中,使其成为课程产品,教学会省出多少时间、空间?但这些事情家长们的权威性和“能力”不够,设计不出来,既使设计出来,学生们听从的也不多,既使听从了,也纳入不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所以,只有学校参与,成为主体,才能促成此事。

发现、理顺日常、正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为课程标准服务创编“性价比”、成本投入(特别是保贵的时间、空间的投入)较低的课程产品,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礼仪方面,或者在智力因素的学科方面、在非智力因素的品行养成方面、在个人潜能的尽可能挖潜方面,或者在多元智能的达成方面、在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方面,都能找到相关连的点位,把这些点位加以课程化,列入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在日常、正常发生的生活事情中找出相关联的节点,设计节点课程,嵌入、融入其它课程中或单独成为节点课程的独立单元,就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各条线路有时单独运行、有时并列运行、有时交汇运行、融通运行,进行着繁杂的但有序的课程实施。

把日常、正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列入课程资源,从中创编课程产品,还有一方面的空间可以拓展,也就是学以致用,把在其它门类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安排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团队中加以应用,如果再把评价体系得体恰当地设计进来,能够自然顺畅地形成“比有对标参照,学有丰富内涵,赶有翔实计划,帮有具体对子,超有定量指标,范有指向要求。“比、学、赶、帮、超、范”,把日常、正常发生的事情列入依托课标的教材,集约了内容,找到了时间,扩大了空间,学以致用,一切皆教材。

如果我们认真地将这些纳入到课程系列的相关内容之中,我们的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又会怎样呢?

(三)教学媒介关系中思维创新的事情

我们做好教学设定的事情,借用好日常发生的事情,那么,在这两方面的事情过程中和事情发生后,就会产生后续发生的事情,而后续生发的事情中,唯有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生发)思维创新的事情,最有教育价值,也可以说是教育升华。如果在教学设定的事情和日常发生事情的基础上没有设计、创编思维创新的事情,这种教学活动不能说是“失败”,也可以说是“平平”。课程融通、整合的触角,应该延伸、拓展到这方面。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思维,就是在尽可能缜密的思维中,最好上升到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创新的事情,助力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成长。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模仿“上帝思维、司马光思维、孙子思维、拿破仑思维、亚历山大思维、哥仑布思维、拉哥斯思维、奥卡姆思维、费米思维、洛克菲勒思维”去尝试自己的创新思维,自己的成长会怎样?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发生的事情的基础上开拓性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把一切认知要做得明明白白。在思考中学会逻缉思维,明理明事。在行知中产生自信,明确笃行的方向。结合教学设定的事情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大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范围。

我们要给学生建构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课程实施的课程活动平台,试想:没有课程活动平台,怎样展开有效的课程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会寻找和搭建自己活动的课程平台,并且自己去设计、研发课程,因为思维创新的事情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自主开展教育,即自教育。如果我们都下气力开发这一领域,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就不是大多只停留在纸面上和口头上了。

思维是事情发生的开始,思维是个体成长的起点,思维是立意创新的源泉。而创新是基础的拓展,创新是拓展的探究,创新是探究的省悟,唯有创新,才有课程改革向纵深拓展。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学校设定的事情和日常发生的事情中迭加做好思维创新的事情呢?

我们要在教学设定的事情中思维创新学习范围内的事情,在日常发生的事情中思维创新生活范围内的事情,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思维创新理想范围内的事情。人在这些思维创新的事情中,一定要铸就智慧、仁爱、德行的因子和要素,因为,创新型的人更需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人不能没有思维,人更不能没有创新,把思维创新的事情纳入到校本化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之中,我们的课程会更加厚重而多彩。


更新:2021-09-29 05:57:3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