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发(一)

作者:zrhzzq 来源:豫灵一中 点击:8294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苏联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出版社,分别为他出版了两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她在苏联教育界的地位,不亚于过去的马卡连柯,而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甚至比马卡连科还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们的建议: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有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七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五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二十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二十桶,那么这就会损坏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孩子的脑力劳动就进行的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位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的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本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的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就已经能完全独立的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救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里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些,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在完成作业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到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和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豫灵一中   (张瑞华)

 

更新:2007-10-17 16:06:4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