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关系中,做“建设性的合作者”,而非“挑剔的监督员”。为人父母,一定记住:家校是盟友,非对手;是合作,非对抗。做到尊师重道——
-
-
面对初中生的孩子,父母最有效的角色需要从“监工”转变为“教练”。“监工”说: “快去写作业!”“考这么差,还不去学习!”“教练”说: “今天哪个科目你觉得最有挑战?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支持你?”“这次错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分析,确保下次不再犯。”
-
今天的区域活动开始后,我再次走进了蛋糕店,这次大家很热情,不管是“服务员”还是“厨师”都和我说“欢迎光临”,大家说的很大声。我对“服务员”说:“你好,我要一杯奶茶、一个汉堡。”凡凡点了下头,说:“我去帮你拿!”不一会儿,她端来了汉堡、奶茶,我对她说:“谢谢你!”她很开心的笑了起来,说:“不用谢!”吃完东西,我站起身,对蛋糕店的“厨师”和“服务员”说:“我吃完了,谢谢你们,你们做的东西真好吃,再见!”大家都很开心的和我说再见。
-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每天早上选择一名孩子在教室门口当礼仪小明星,和家长、小朋友问好。这一天我们班乐乐来的比较早,所以我就对她说今天的礼仪小明星由你来当。起初她很高兴的答应了,也很兴奋。
-
例如: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兴趣和好奇心,把学习视为替父母完成的任务。表现为拖拉、敷衍、需要家长不停催促,成绩好坏自己无所谓。
-
孩子,遇到从“具象记忆”到“抽象逻辑”的断档思维转型失败怎么办例如:数学、物理等学科对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孩子 “上课能听懂,下课题不会”,思维还停留在记忆和模仿阶段,无法进行迁移和应用。
-
爸爸参观了一个关于“家书”的展览,看到了许多百年前的父母、子女、爱人写给彼此的信。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一封信可能是一生中最后的嘱托。字里行间,有牵挂,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这让我想到了你,想到了你的命运、人生和未来。我想和你聊聊三样东西:知识、技能和人品。
-
近日,我参观了“信·念——红色家书主题展”。在一封封泛黄的信笺前,我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革命先辈们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内心。这些家书,不仅是写给亲人的私语,更是写给后辈、写给未来的箴言。
-
课程从小学的“三科”猛增到“七八科”,且每科知识变得抽象、复杂。孩子沿用小学“听课-完成作业”的简单模式,完全无法应对,导致“作业堆成山,越学越落后”的恶性循环。
-
放手不放任,陪伴孩子安全度过青春;和善而坚定:养育的黄金法则;不再害怕犯错,把错误当成学习契机;学会倾听、共情,重建信任与理解。
-
在高度竞争和焦虑的社会氛围中,父母既不辜负孩子,又不丢失自己。解决的路径并非追求更多、更复杂的养育技术,而恰恰在于 “做减法”:
-
父母在沟通中陷入单向“说教”模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表现在过度保护孩子,急于帮孩子扫清障碍,反而阻碍了孩子(韧性)的发展。正是这从小被过度管控和缺乏自由空间,导致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
物价上涨导致每月固定的补习或才艺支出,使生活受到影响。认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们不会想要孩子。因为这种经济压力、教育竞争和社会期待交织下,总感到力不从心。
-
学会接纳不完美,关注自身状态。需要意识到,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全村之力,这提醒家长们不必独自承担所有压力。每天为自己留出20分钟,暂时放下孩子和压力源,进行放松。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父母忽视自己的幸福感,最终通常会精疲力竭。
-
担心自己孩子的学习落后,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或者经常有意或无意地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哈哈,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模式,导致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持续的紧张和压力中。
-
请记住:福气,不是求来的,是养大的。 您当下每一个正念、每一句好话、每一个小行动,都是在为您生命的福气种子,浇水、施肥。我在《养育》一书提出的“轻松富足的生命质量,勇于挑战的生存能力,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就是养育五福最好的的理念和行动。
-
退休语文教师文启明的人生,在六十五岁这年,被一句看似善意的评价劈成了两半。“枫叶老师,您真是‘夕阳红,发余热’,值得我们学习啊!”
-
我的核心理念是:养生,就是让身体顺应天地的节律。我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新闻联播没看完就瞌睡,是身体在“收”;闹钟定在五点起床,是随太阳“升”。这套“早睡早起”的组合拳,好处有三:
-
【养育之术一百问】之六十:【项目学习家】知识脱离实际?社区解决课题(能学习)
核心痛点:孩子感觉所学知识(尤其是学科知识)枯燥无用,与现实生活脱节,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将知识迁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家长和学校苦于找不到有效途径连接知识与生活,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
-
【养育之术一百问】之五十九:【深度阅读器】碎片成瘾?"经典啃读"挑战(会学习)
核心痛点:孩子(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及青春期)沉迷于短视频、快餐信息、网络小说等碎片化内容,注意力分散,难以进行需要专注力、思考力和耐力的深度阅读(如经典名著、长篇作品、严肃文本)。家长担忧其思维浅薄化、专注力下降、文化底蕴缺失,但引导阻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