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和几位老师聊到如何”转化问题学生”这个话题(其实,我不不喜欢说“转化”这个概念),有一位老师说:“詹校,我好佩服你,好佩服丑小鸭中学的老师。你想,一个班如果有一个问题学生,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问题孩子,都会弄得鸡飞狗跳的......丑小鸭中学全部是问题学生,上百个这样的孩子,你们的老师却能搞定......不敢想象呀。难度有多大!”
-
-
绍兴鲁迅纪念馆里一幅展现鲁迅抽烟的墙画,近来成了舆论焦点——控烟志愿者孙女士以“可能诱导青少年吸烟”为由举报,建议将鲁迅夹烟的手改成“握拳”。这场争议看似是“控烟”与“文化”的碰撞,实则暴露了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用现代标准苛责历史人物、用个人立场干涉公共文化,真的合理吗?
-
新学期伊始,在全力投入教学工作的关键节点,我们需共同关注一个易被忽视的教育误区——教师“过度勤奋”反而导致学生“学不会”的本末倒置现象。近年来,我在多所实验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发现这类违背教育规律的问题集中显现,若不及时纠偏,极易陷入“越教越忙、越学越差”的恶性循环。现结合具体问题、核心逻辑与改进方向,向全体领导及教师作如下提醒:
-
早几天,在高铁上,邻座有个10来岁的男孩,在和一位30来岁的女士聊天。看样子,女士和男孩很熟悉。我听到男孩说:“我妈妈不准我玩手机,她说等我考上清华北大了,就可以玩手机了......只有很少的时候,我妈妈也会把她的手机给我玩一会,那是她在奖励我。”男孩长得很清秀,带着一幅黑边的大眼镜。
-
2011年办学以来,丑小鸭中学只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不能正常上学的初中孩子。这些孩子,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最大的共同点是学校不要他们,他们也不要学校。他们和学校、校长、老师、父母的关系亮起了红灯。
-
开学时,要不要来点仪式感?要的。如果校长不在此时此刻刷新一下自己,很可能谁也不知道校长是谁。有位大学毕业生告诉我:“大学四年,我只见过校长两次。第一次是在开学仪式上——我坐后排,也根本没有看清校长。第二次是在《毕业证书》上。”
-
詹大年/教育,不是培养学生,更不是培养考生 ,而是培养人格完整的正常的人
有位家长给我留言:“我家有个高二的男生,智力还行就是学习不专心。学完课本上的东西做完最基础的作业,就去玩了,喜欢游戏,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但执行力差,讲道理听不下去甚至很反感。焦虑,担心考不上好的学校......”
-
詹大年/孩子逃学、玩手机、黑白颠倒、情绪对立……其实只是遇到了一个问题
我很多次遇到家长的求助,他们说孩子无可救药了——“逃学,不与父母沟通,把自己关在家里,整天打游戏黑白颠倒……”咋一看,孩子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比一个严重。你看,以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越来越让父母绝望?第一,逃学。第二,不与父母沟通。第三,把自己关进房子里。第四,整天玩游戏。第五,黑白颠倒。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就已经是全国统编教材,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之后,道德与法治教材又重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原教材相比有什么变化?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我请教Deep Seek,回答如下,可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参考。
-
教育教学中有许多看似相近却内涵迥异的概念,一旦混淆,就可能让教育实践偏离正轨。以下30条关键认知,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别让这些教育教学的“真经”,在执行中被唱歪了调。
-
社会在发展,家庭的功能在改变,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依赖性在减少,父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的农村基本处在农耕时代,我是湖南农村长大的,我不清楚城市人的家庭生活。那时候,我们做顿饭都要全家人合作:爸爸挑水,妈妈抱柴,我煮饭,妹妹拣菜。
-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校园文化设计的使命则是搭建唤醒的桥梁。当我们打破"展馆思维"和"公园思维”逻辑,让每一面墙都能对话,每一处景都能参与,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而不是仅供参观的标本。毕竟,教育的生命力,永远藏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互动与生长里。
-
这30个“不等于”,是教育实践中亟待厘清的误区警示。误读它们,教育极易滑向形式主义、短视功利,甚至南辕北辙的方向。教育需要真智慧而非口号崇拜,需要静心耕耘而非盲目执行。教育的复杂性,往往就藏在这些易被混淆的概念里。厘清边界、辨明内涵,才能让教育实践不跑偏,让每一份教育努力都真正指向育人本质。
-
我退休后创建了“李镇西博士工作站”,这是一个吸纳理想主义年轻教育者的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名师工作站”不同,我从不要求成员们制定任何“成长目标”和“学习计划”,也不要求他们定期写总结,我自己当然也从来没制定过“培养计划”。教育局对我们也没有任何“阶段性考核”和“成果验收”。一切都是开放而自然的。我对老师们说:“我不要求你们必须成为特级教师或什么名师,只要你们永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永远保持激情与好奇,永远处于一种尝试和探索的状态,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
开学了,家长只需要问问孩子:“要帮你准备哪些东西?”其他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不说,您别管。开学就像开花,正常的事,只是一个季节。一年还“开”两次呢。家长一紧张,孩子也跟着紧张。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一个开心、自信、从容、独立的孩子比什么都好。 “开学恐惧症”是吓出来的。
-
我曾读到某校的《处分条例》部分内容—— 第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通报批评处分。 1、染发、怪发、烫发、染指甲、戴耳环、戴首饰,经教育不改者;2、在教室或走廊跑跳打闹喊叫,语言不文明,累计超过三次者;3、不服从教育、顶撞老师,经教育能承认错误,并改正者......8、擅自进入学校禁止场所(如楼顶、生活区、行政办公区等);......11、就餐不按值周教师要求做,出现违纪并造成影响者;......13、私自携带、偷吃零食被发现一次者。
-
有位妈妈问我:"我的孩子很优秀,但我想不清楚她为什么会伤害自己?"原来,这位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女儿从来就是好孩子,中考成绩特别优异,考入了重点高中。女孩上高二后,频频出现用小刀刮伤手臂的情况,成绩也明显下滑。后来,孩子慢慢不去学校了。这位妈妈问我:"孩子成绩那么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她应该很满足呀......为什么还要伤害自己呢?"
-
教育问道AI之029 修订后的初中生物教材有什么变化,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
初中生物和地理目前在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还是中考科目,只是提前在初二考,按照赋分记入中考成绩。根据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修订后的初中生物教材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全国使用比较多的人教版教材和山东部分地区使用的济南版教材,在内容和编写体例上有什么变化?我请教Deep Seek,答复如下,可供初中生物教师参考。
-
丑小鸭中学|“道理都懂,做起来却难”——大概是所有父母在教育路上最深的共鸣
“道理都懂,做起来却难”——这大概是所有父母在教育路上最深的共鸣。辅导作业时,明明知道“吼叫解决不了问题”,可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样子,嗓门还是忍不住拔高;看到试卷上的红叉,心里想着“要耐心分析原因”,话到嘴边却成了“怎么又错这么多”。
-
詹大年/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从7岁自闭症孩子在夏令营遇难说起
8月9日,7岁的铠铠孩子在大理苍山走失,13日搜救人员发现了他的遗体。铠铠是在夏令营活动中走失的。当时是4个老师,带着7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自闭症的铠铠。发现铠铠不见了的第一时间,老师就在寻找,为什么却找不到铠铠? 因为自闭症孩子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不一样——自闭症孩子存在社交与沟通障碍的双重困境,眼神接触与语言应答缺失,还有主动回避互动倾向,在险境中表现为“躲避而非求救”的反常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即使铠铠听到了“铠铠,你在哪里的”是声音,铠铠也是不会呼应的,即使铠铠发现了别人在寻找他,他采取的方式是躲避而不是“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