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只是一个行为,而所有的行为都是中性的,并非在二元里说好说歹,而是看批评者那颗心,是基于控制还是基于爱。就像恋人之间嬉笑怒骂,追逐打闹却是一种爱意情趣。我们主张的“去批评化”始于欣赏,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和共情的态度,而不是对人多嫌恶和轻蔑,因而说“去批评化”是一种哲学认知。你可以“批”,但考量在于对方有什么感受,是不是传递的是爱和关怀,同样“去控制化”也是一种哲学。
-
-
关注生命,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终要回到心本上,以心为本。关注人是路径。关注人的生命,即关注人生命的三个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教师的工作状态,学生的叫学习状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知识的迷障里跳出来,回到关注生命本身。
-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一进门就看到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原来她上初中的女儿期中成绩不佳,孩子又正值青春期,母女俩有了一些矛盾。
-
11月13日,东莞市新园学校的黄桂斌一早就赶赴从深圳飞郑州的航班,下了飞机又打车去了新乡,一打听新乡距离封丘县比郑州还要远,而封丘到建勋学校还有35公里,黄董事长简直有些哭笑不得了。
-
家庭,是抑郁症孩子(也几乎是所有人)最后的生命防线。 家庭教育,首先其实不是“教育”,也不能是“教育”,而是养育、保护。让人的生命有一个自由、安全的地方,这是家庭的第一功能。 自杀的本质,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解除精神痛苦。也就是说,自杀的目的是解除精神痛苦,而不是想结束生命。精神能得以安放,生命就可以延续。如果不是学校、家庭联合挤压——但凡其中只要有一个空间是安全的,孩子是不会选择离开的。
-
期中考出来了,这回,悬着的心终于si了。家长群里一片哀嚎:“整场考试,娃最擅长的就是写下他的名字”“充分的复习固然健康,但纯粹的裸考实在精彩“”“新教材挺有知产保护意识,我家娃学不来一点”好疯癫的精神状态。有这种情况也不意外,毕竟是新课改后的第一个考试,含金量懂的都懂。
-
在一次沙龙上,有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今天的孩子的最大的特点是——我们成年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的回答。
-
为什么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听话”的孩子好管。“我”省心。第二、孩子“听话”,说明“我”教得好。没有“第三”。“我”的站位,是成人立场。“听话”是成人立场。固有的概念,设定的答案,既定的程序,都已经具备。照做,就是听话。质疑,往往就是“不听话”。“教”也是成人立场。设定了孩子不懂,所以才有了“教”。
-
家庭是个教育场。教育在家庭里自由、自然、无声无息、无时无刻地发生。好比在博物馆、在艺术厅、在电影院......没有人会明明白白地教育谁,但教育却在这些地方发生了。家庭更是不一样,因为教育在家庭里发生具有持续性、依赖性。那么,家长是什么角色呢?家长肯定是教育者,但不是赤裸裸的教育者。这个教育者是通过设计教育环境,制造教育氛围来实现的。
-
詹大年/“因材施教”不是“因‘分’施教”,“全面发展”也不是“全科发展”
择优录取,或者按照成绩分校、分班,看起来似乎很公平。因为被认为是因材施教。其实,这不是因材施教,只是因“分”施教。“因材施教” 的 “材” 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资质、才能、兴趣、性格等个体差异。特别是个性差异。
-
这个标题肯定会引起争议。有人会想,那么有爱心的李老师,居然用“差生”这个词!我曾写过文章谈这个称呼。就像“问题学生”这是一个不好的概念一样,“差生”同样是不好的概念,但是这类学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学生的时候,用这个概念没什么不妥,只是不要把它当做称呼:“喂,差生,过来一下,我和你谈谈。”我的观点是,“差生”和“问题学生”都是不好的概念,但是我们约定俗成就这样用了,关键是怎么对待他们。
-
我这是第5次来敦煌,第3次走戈壁了。 2022年6月,我跟着李镇西老师第一次穿越108公里戈壁无人区。那一次,我俩是同一个队。我们11位兄弟姐妹星空结盟。李老师是大哥,我是二哥。这一次走戈壁,我另立山头,也当上大哥了。终于与李老师平起平坐了(笑)。上一次,他在同一个帐篷里听我打鼾,这一次,他在隔壁的帐篷里听我打鼾。
-
“优生”、“差生”,相对来讲,从来就有,永远还有。因为,评价标准往往是主观的。 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差生”。 小时候,我胆子很小。因为我爸爸是个叫花子出身,我妈妈娘家是个破落的财主。这就决定了我的家庭不和谐,在我们那个村子里我家的地位也很低。我那时很不敢和别人打交道,特别害怕陌生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恐”。
-
今年三月份,三名初中学生杀死同学后埋尸。这样的恶性案件,引发我们的深思,更应该让我们有预见性,有效防止校园暴力。其实,校园欺凌是可以预见的。媒体报道,被害人小光在遇害前的一段时间,就曾给爷爷说过几次:“爷爷,我不想上学了,我在家里帮你种地都行。”小光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爷爷就是小光的家长。
-
“有升学压力吗?”——很多次,当我谈到一些学校轻松自然的教育和活泼乱跳的孩子时,有人会这样问。甚至还有人这样说:“我们也想看到孩子们活泼乱跳的样子,我们也知道自己的做法孩子们不喜欢,或者会伤害学生的身体,但不这样做不行啊,升学压力啊。不敢试错啊......”
-
【李镇西】无视“问题学生”的存在,是一种教育“鸵鸟政策”!(欢迎争鸣)
大家都在激烈地争辩有没有“问题学生”,但未必意识到,彼此所理解的“问题”的概念内涵并不一致,甚至说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要回答有没有“问题学生”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问题”这个概念的?
-
民办学校管理转型的关键是要从“管”的思维里跳出来,“管”在本质上是“控制”,凡控制必对立。所谓的“问题学生”大都是管出来的,在控制中长大的孩子,既没有安全感,更没有自信心和创造力,他们怎么在学习上有一份好成绩呢?
-
问题孩子,有不少是抑郁孩子。研究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与体质有关系,甚至是体质不良是问题的诱因。丑小鸭中学2011年办学以来,有不少抑郁孩子莫名其妙不知不觉地在这里被治愈了。一些医学专家曾经对“丑小鸭奇迹”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的阳光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群体疗法、音乐疗法等,与丑小鸭中学的教育设计不谋而合。
-
今天的主持人是北大博导文东茅。文教授是北大的博士,也是北大的博导。文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弟。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不是在北大的同门师兄弟。我和文教授的起点是相同的,我们俩是同一所中等师范——湖南益阳师范的师兄弟。
-
放学前,高三班主任鲍老师要求全班学生看一个励志片,并写下感言。第一名的罗同学不想看,想回家。因为天色不早了,回家的时间不够用。鲍老师警告罗同学:“你不看就换班。”罗同学原来成绩并不好,是经过努力才进步到了第一名的,当然害怕“换班”。